僑批——承載華僑沉甸甸的家國記憶
2017-07-03 10:21
來源: 深圳商報

僑批——承載華僑沉甸甸的家國記憶

人工智能朗讀:
?

張美生專注僑批收藏二十載,近日捐贈僑批檔案600多件

▲僑批檔案史上最短僑批。(圖片均為受訪者提供)

▲紅條封,僑批封面紅白相間,正中為紅色。常見于清末、民國至新中國成立之后。

“僑史敦煌”、“海邦剩馥”、“媲美徽學”……作為帶有深刻的華僑文化符號的僑批,承載著過往華僑與家國之間沉甸甸的記憶。如今正在廣東省檔案館展出的“見字如面——張美生收藏僑批書法薈萃展”,是該館舉辦的以僑批書法為專題的第一個展覽,展出持續至10月。

張美生長期與僑批打交道,20多年來堅持收集、研究與著述,辛勤耕耘,碩果累累,本次還攜帶新作《潮汕僑批書法薈萃》參展。作為廣東省檔案局(館)民間檔案文獻協作組成員,張美生向省檔案館捐贈了600多件僑批檔案。本次展覽以歷史發展和書法種類為經緯,從中精選563件僑批進行集中展示。“一封僑批有如一個導游,帶領我們重踏華僑下南洋謀生之路,看看他們如何融入當地文化,如何與當地百姓和睦相處,如何身處異鄉仍不忘家鄉和祖國,每每讀完感動不已。”近日,僑批收藏家張美生接受了深圳商報《文化廣場》記者專訪,講述自己的僑批收藏經歷和研究體會。

民間的原生態“草根”文獻

“僑批”通俗的叫法是“番批”,也叫“匯款與家書同襟”。僑批檔案是來自民間的原生態“草根”文獻,具有記載真實、信息量巨大等鮮明特點。潮汕僑批詳細地記錄了潮人先輩沿著海上絲路下南洋謀生的過程,他們在僑居國打拼、生活,依然心系祖國和家鄉,演繹一幅幅華僑與僑屬血脈相連、魚水相依的歷史畫卷。

此次“見字如面——張美生收藏僑批書法薈萃展”展出的僑批年代遠至1906年,近至2007年,橫跨一個世紀。據了解,清末至民國的僑批大部分按傳統信札格式運用毛筆書寫,無論是“自寫批”,還是請“寫批人”代勞,字里行間都可看出書寫者曾經描紅臨帖下過工夫。與名家書法不同,僑批書法是“草根”藝術,以實用為主,其中不乏難得的民間書法珍品。

張美生介紹,本次展出的僑批有楷書、行書、草書、硬筆書法等,從中可看出百年來僑批書寫的沿革。從晚清到上世紀20年代,批信幾乎是以毛筆字寫的;上世紀30年代起,批信中開始出現極少數以硬筆書寫的家書。自此以后,隨著時間的推移,硬筆字的批信越來越多。到了上世紀60至80年代,批信主要是以硬筆字書寫。“毛筆書寫越來越少,這種傳統的毛筆書寫由盛而衰,我們得到什么啟發呢?辦這個僑批書法展的意義就是宣傳傳統文化,弘揚僑批精神,展示僑批書法獨特的風采與文化內涵。”張美生說。

在他眼中,每一件僑批書法,都有一個故事。不僅字寫得好,而且都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僑批中,有代寫的、自寫的,內容有長有短,但無一例外地反映了旅外華僑對祖國、對親人的牽掛、關心和扶持。它不僅記錄了華僑‘下南洋’的艱苦奮斗歷程,而且以其多姿多彩的書法藝術,譜寫了近代以來潮汕人移民海外而心系桑梓、熱愛祖國、甘于奉獻的華僑精神。”

早期僑批多被當成廢紙處理

張美生出生于1964年,廣東澄海人,主要從事僑批、抗戰、禁毒等歷史專題資料及紙幣的收集與研究。現擔任廣東省檔案局(館)民間檔案文獻協作組成員、汕頭大學圖書館潮汕文獻征集顧問、廣東省領海檔案館顧問、汕頭市僑批文物館顧問等,出版有《潮汕僑批賞析》等著作。

“三十年前買僑批,說句心里話,當時我還不知僑批好在哪里。”事實上,張美生收藏僑批始于偶然的機緣。他從1988年開始收藏錢幣,主要以停止流通的老人民幣和地方錢莊發行的紙幣為主。為了收集紙幣,需要到各地市縣的鄉村跟各式各樣的“落巷腳”打交道。所謂“落巷腳”,是潮汕人的一種說法,意指“專門收購廢舊什物、沿街叫賣的人”。當時在收藏紙幣之時,他發現“落巷腳”帶有僑批被成捆成捆地綁在一起賣,每捆大概有成百上千個僑批。張美生發現有些僑批上面貼著郵票,樣式有趣好看,加上價格又便宜,于是也開啟了僑批收藏之路。“當我有空的時候,就看僑批里面寫的內容,一看就著迷。”

據學者陳榮煌介紹,當時的僑批多被當成廢紙處理掉。潮汕人逢年過節大掃除,就把家里一摞摞的僑批掃到大街上,或者堆在后院一把火燒掉。“落巷腳”收到的僑批,賣不出去的,便淋水濕透,增加其重量,再送到廢品收購站處理。而張美生早期買到的僑批,多是從“落巷腳”手中搶救出來的,使其免遭被毀的命運。

[編輯:陳曉玲]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欧美精品免费专区在线观看,欧美无遮久久精品电影,精品精品男人的天堂国产
亚洲欧美国产爱 |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四 | 亚洲中文乱码在线观看AV | 午夜性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 亚洲欧美另类日韩综合 | 精品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