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報2019年05月14日訊 (記者 陳燕青)近年來,隨著監管不斷趨嚴,不少此前涉及到財務造假或信披違規的上市公司受到了監管部門的處罰,二級市場的投資者也開始對這些上市公司發起了索賠民事訴訟。近日,方正科技、國民技術等證券維權索賠案紛紛開庭。根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上百家公司符合索賠條件。對此,業內人士表示,監管層應提高資本市場各類違法違規行為的成本,符合條件的投資者也應積極參與索賠,維護自身利益。
近年來,監管層嚴厲打擊資本市場各類違法違規行為,以證監會行政處罰決定為前置條件的民事賠償案件越來越多。近期,就有方正科技、國民技術等多家公司證券索賠案開庭。5月5日,上海金融法院對原告潘某等訴被告方正科技證券虛假陳述責任糾紛一案進行公開宣判,判決最終支持4名原告投資者的部分索賠請求,獲賠最多的一名投資者獲賠達18萬多元。
據悉,目前投資者證券索賠主要集中在虛假陳述領域。對于在內幕交易、操縱證券市場的民事賠償方面,由于相關司法解釋至今沒有出臺,目前仍處于艱難探索階段。
隨著維權律師和投服中心的興起,股民的維權意識在不斷加強,維權參與度也在持續提升。這導致了上市公司被索賠后,所產生的經濟損失持續增大。根據《白皮書》的數據,索賠金額在1000萬元以上的賠案數量,2017年較2010年增長了484%。
截至目前,大智慧案件的索賠金額最高。去年10月27日,A股市場標志性案件誕生——大智慧案以2537例虛假陳述訴訟請求、超過5億元的訴訟金額,成為我國A股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訴訟案件。
記者注意到,部分上市公司因投資者索賠案產生了巨額賠償款和訴訟費,其中超華科技可謂是一個典型。年報顯示,去年超華科技累計支付股民和解款3068.34萬元,而公司去年全年凈利潤僅3451.47萬元。根據民事調解書,公司尚有510.46萬元賠償款在今年支付。
此外,方正科技5月7日公告稱,截至3月18日,金融法院共計受理投資者提起的訴訟915件,合計涉訴金額為1.59億元,訴訟對公司本期利潤及期后利潤的影響暫無法預計。而公司去年凈利潤僅5508萬元,訴訟金額相當于其3倍。
經濟學家宋清輝指出,一些上市公司明目張膽的違規違法行為是因為違規違法成本較低,然而其行為導致股價大跌,令投資者損失慘重,一旦被監管層認定,投資者應該通過維權律師進行索賠,盡可能地挽回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