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公布首批受理名單以來,截至昨晚,上交所已受理了共57家擬在科創板上市企業的申報材料。
隨著科創板籌備工作加速推進,其正式推出后將對A股市場產生怎樣的影響?試點注冊制是否會壓縮市場估值?處于成長期的科技企業有怎樣的投資風險?記者與多位從業于一級與二級市場的資深業內人士進行了交流。
科技創新企業獲“準考證”
科創板正在以超乎市場預期的節奏推進,目前上交所已經受理了57家企業的科創板上市申請,其中14家企業已經進入到問詢階段。
根據科創板的定位,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醫藥和對高端裝備領域在內的七大行業領域的企業將優先推薦科創板上市。記者梳理上述57家企業的行業特征發現,首批沖刺科創板的企業高科技“成色”十分明顯。
從行業分類來看,17家企業集中于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13家屬于專用設備制造業,12家企業屬于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7家企業屬于醫藥制造業。此外,其他受理企業被劃歸在互聯網、化學、儀器儀表等行業。
目前,已經有6家深圳企業申請科創板獲得受理,分別是貝斯達醫療、光峰科技、微芯生物科技、傳音控股、創鑫激光和杰普特光電。
申請科創板上市的企業重視研發投入,數據顯示,有33家企業研發費用投入占公司2018年營業收入比超過10%。平安證券分析師劉舜逢指出,科創板的設立將引導社會資本向新興產業流動,引導企業加大對研發的投入,一級市場的投融資活動將重新活躍起來。
短期或將沖擊市場流動性
從目前已經披露的募資額度來看,上述57家申請科創板上市企業擬募資額度已經超過500億元,而這一數字遠遠超過了今年一季度A股256億元的IPO融資額。科創板推出后,市場流動性格局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科創板可能引發的資金分流為不少投資者所擔憂,要回答這一問題,不妨參考下2009年創業板推出時的市場情況。有研究數據顯示,在創業板首批28家上市公司首發日,總交易額220億,占全市場交易金額的11.1%;次日開始,總交易額在50億左右,占全市場的1.8%,逐漸回歸常態。
可以看出,創業板正式推出首日對市場資金的分流十分明顯。對此,天風證券分析師指出,由于科創板上市后前5日無漲跌幅限制,第6日開始20%漲跌幅限制,參考創業板上市初期的情況,科創板在發行首日可能對市場流動性產生一定沖擊。
“A股一直以來有炒新的傳統,科創板推出后將會產生一定的分流效應,但預計分流效應不會十分明顯。因為目前的市場并不缺乏資金,機構資金當前的倉位也并不重,外資與險資持續流入A股也有望形成趨勢。從中期來看,進入市場的資金可能超出科創板所分流的資金。”深圳中投恒泰投資CEO余少波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余少波表示,今年以來A股估值不斷回升,為科創板的推出做好了鋪墊。在科創板推出后,創業板中小板與之對應的科技股股價依然有拉升空間。雖然科創板將試點注冊制,但目前市場預期注冊制推行的節奏不會太快,因此對市場估值沖擊有限。
謹防估值泡沫化
科創板為高科技企業提供了更多可供選擇的上市渠道,這些擬上市企業的股東背景同樣反映出,它們在發展過程中得到了資本的大力支持。
在向記者談及關于科技創業企業的投資時,深圳本地創投機構布谷資本合伙人岳川表示,科創板的功能在于推動中小科技企業成長,讓有成長潛力的企業發展壯大。我們一直專注于高科技領域的投資,投資的主要方向在智能制造、半導體、新材料等領域,更加關注有技術驅動的硬科技企業。“科技產業一般具有發展周期長的特點,我們的基金投資周期一般在7到9年,一些企業PreIPO階段的投資也會參與。”他說。
值得注意的是,科創板企業發行定價以詢價機制為主,即取消了直接定價方式,不再設置23倍市盈率的發行門檻,全面采用市場化的詢價定價方式。科創板企業如何合理估值成為市場與投資者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對此,岳川指出,預期估值是科創板對申請上市企業的一項審核門檻,但在針對科技領域的一級市場投資中,存在一定機構抱團的情況,這可能人為推高企業估值,使得估值被泡沫化。按照這種情況形成估值的企業在科創板上市后,具備更大的投資風險,并不利于市場本身的發展和良性循環。企業合理估值需要在市場化過程中經過多輪投融資理性形成,如何使得估值更加具備參考性,這對創投機構的定價能力也是一道考驗。(熊子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