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六個配套業務規則的征求意見稿2月28日截止反饋,3月1日,《科創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注冊管理辦法(試行)》和《科創板上市公司持續監管辦法(試行)》就正式由證監會發布落地,這恐怕是記者見過的最速新規落地過程。
科創板業務規則如此火速出臺,不能不讓人聯想到這樣一種可能:當前的市場形勢,令監管層認為,科創板的推出時不我待。
循此推理,科創板的出臺究竟會給A股市場帶來什么?
對科創產業形成重大利好
如果說科創板的推出對于股票市場的影響還有模棱兩可之處,那么其對科創產業的作用,則在投資界引起一片叫好之聲。
華泰證券分析師王林通過對國外技術驅動型公司的案例研究,提出資本在技術積累階段具有重要作用,能夠推動技術,跨越利潤鴻溝。聯系到當前我國的技術發展現狀,他認為:“在下一代信息技術催化之下,中國的信息科技產業厚積薄發,即將迎來最佳騰飛時點,核心環節的攻堅需要大量資本投入。芯片產業、人工智能和云計算等均為典型的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行業,科創板有望成為孕育我國未來科技核心資產的火種箱。”
前海開源基金投資副總監付海寧則對比美國與日本金融體系,提出科技創新企業在創新的過程中天然伴隨著風險和不確定性,必須有一個機制讓投資人分享超額風險所帶來的超額收益。股權融資就是最直接的辦法。從國外的經驗來看,美國有著強大的直接融資體系,納斯達克市場近幾十年來通過注冊制引入了大量高科技企業,有力地支撐了新技術的發展。而像日本這種傳統由銀行主導資金流向的間接融資體系國家,股票市場一直很難得到實際資金支持,新技術的發展也一直由大公司內部主導,活力也相對較差。中國正處在發展的關鍵時期,通過大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并通過相對低廉的勞動力價格而實現彎道超車的“發展中國家紅利”已經出現了一定瓶頸。在今后的國家競爭中,如果要從產業鏈的中下游發展到產業鏈上游一定需要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高科技企業出現,而用金融制度來支持新興產業和新興技術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加大優質企業供給
相較于實體經濟的實質性受惠,具體到股票市場上,投資者對科創板的態度則有些復雜,最大的不確定性,來自于其對市場現有資金的分流上。
對此,記者采訪了多位機構投資者。
長城基金投資總監楊建華認為,科創板的推出,有利于增加優質個股的有效供給。“好的稀缺資源總會成為市場追逐的目標,好的股票、優質公司,總會受資金追捧。從外資對A股市場的個股選擇上,我們也感覺到:對于優質企業,對于已經勝出的行業龍頭,他們在投資的時候,對估值指標持比較寬容的態度。”
長城證券的宏觀策略分析師汪毅、李燁則認為,科創板落地對A股主板、中小板、創業板的分流可能并不明顯。在比較好的環境下,市場并不怕擴容。相反,高成長企業能夠推動市場進一步走好,2012年底至2015年中的牛市行情,就是由新設置的創業板估值回歸企穩之后主導的。但是,由于制度設計,科創板先期對于資金的吸引力仍然比較大,對于場內市場中的部分行業可能有一定的分流效應,主要分流行業可能會是部分夕陽行業以及和盈利水平較低或者前期漲幅過高沒有充分回調的個股。但與此同時,科創板對A股市場外部資金的吸引可能反哺其他A股市場板塊,從而彌補對A股其他市場的資金分流效應。
因此,他們認為,只要推出時機得當,節奏把握好,不僅不是資金的大幅分流,而相反的,可能是一輪增量改革引領的嶄新起點的大牛市。
券商與戰略新興產業受益明顯
隨著科創板的推出,當前市場上的哪些板塊受益最為明顯?
實際上,近期市場走勢已經給出了答案。
近期走勢火爆的券商板塊無疑是眾望所歸。
華泰金融研究團隊認為,傳統商業模式導致證券業務同質化嚴重,從科創板等近期動態看,證券行業發展步伐正在加快,行業從坐享紅利到穩中求變、從牌照為王到資本為王、從業務導向到客戶導向、從人力引擎到人力+科技雙輪驅動,fintech驅動證券行業效能提升。頭部券商在執業、人才、渠道、研究等方面資源稟賦領先,有望率先構筑核心競爭實力,引領商業模式升級、穿越市場變革。科創板制度設計引導投行在新股定價和配售制度等環節發揮核心作用,投行將從單純依賴牌照優勢向打造定價能力、業務能力和資本實力等綜合競爭力轉型。科創板推進的時代背景下,投行能力分化,優質公司差異化特色化將趨強化,有望從行業β屬性中贏得α溢價。建議關注中信證券、招商證券、國泰君安、中信建投。
另一方面,與科創板具有一定同質性的高科技類上市公司被看好。
華商基金宏觀策略組組長張博煒認為,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在A股中的映射標的的風險偏好或將蘊含提升機會。
建投策略研究的分析師張玉龍則提出了積極看多股票的策略,建議繼續提升倉位。在行業配置方面,建議加倉通信、計算機、電子為代表的成長板塊,布局食品飲料、家電等高股息板塊,加配券商等市場回暖受益板塊。
長城基金的楊建華提醒投資者,市場未來的發展空間,還需要有基本面的配合,需要上市公司業績不斷兌現。投資者需密切關注三月份即將出臺的各項經濟數據,關注減稅降負等利好政策的兌現情況。(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