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開的綠色治理與中國上市公司治理評價研討會上,天津財經大學前校長、南開大學中國公司治理研究院院長李維安教授在會上發布了2018年中國上市公司治理指數,并發布首份中國上市公司綠色治理指數。目前,我國上市公司治理水平不斷提升,但綠色治理仍處于起步階段。
公司治理理念日益深入
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公司治理理念日益深入。公司治理實踐探索推動了中國企業和經濟的健康發展,截至去年年底,隨著國有企業公司轉制的完成,我國從企業治理進入了公司治理的新階段。
據悉,本次中國上市公司治理指數評價樣本量為3464家,其中主板1782家,中小企業板894家,創業板710家,金融業板塊78家。中國上市公司治理評價結果顯示,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在2003-2018年總體上不斷提高;經歷了2009年的回調,金融危機之后,趨于逐年上升,并在2018年達到新高63.02,較2003年的49.62提高13.40;但最近兩年的提高幅度僅為0.18和0.35,增速放緩。股東治理維度、監事會治理維度、信息披露維度和利益相關者治理維度均呈現上升態勢,董事會治理維度與去年持平,而經理層治理維度略有下降。
分行業來看,2018年評價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公司治理指數位居第一,緊隨其后的是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住宿和餐飲業,制造業等行業治理指數較高;而建筑業,房地產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綜合,以及采礦業等行業治理指數較低;另外,金融業相對往年,排名下滑較多。
研究顯示,2018年中國上市公司股東治理指數相比2017年有所提升,由65.00上升為66.47,提升1.47。這一指數回升的主要原因是中小股東權益保護程度的提升,主要體現在現金分紅上。近年來,監管部門引導上市公司完善現金分紅機制,強化回報意識。隨著各項政策推進,上市公司基本建立起清晰的利潤分配機制;現金分紅的范圍、穩定性和持續性都有所改善。
作為國內最早發布并被譽為上市公司治理狀況“晴雨表”的中國上市公司治理指數,從2003年起已連續發布16年,先后累計對30854家樣本公司開展治理評價。
綠色治理較為薄弱
此次會議還發布了首份中國上市公司綠色治理指數,這是中國公司治理研究院在2017年發布全球首份《綠色治理準則》基礎上,研發形成的綠色治理評價系統的首次應用,該評價指標體系以治理思維為統領,從綠色治理架構、綠色治理機制、綠色治理效能和綠色治理責任四個維度,設置12個治理要素和37個子要素,對中國上市公司綠色治理的狀況做出全面、系統的評價。此次總體評價樣本為712家,主板上市公司497家,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115家,創業板上市公司47家,金融業板塊上市公司53家。
上市公司綠色治理評價結果顯示,2018年我國上市公司綠色治理指數平均值為55.27,綠色治理指數整體上偏低,綠色治理尚處于起步階段。
從四大維度來看,綠色治理責任平均值最高,為56.74,表明上市公司在綠色公益等外部性綠色活動中表現較好,社會責任感和包容性較強;綠色治理效能次之,平均值為55.09,表明上市公司在節能減排和循環利用方面的改善也有一定進展,而綠色治理機制和綠色治理架構的平均值相對較低,僅為54.83和54.10,反映出上市公司在綠色治理機制和架構頂層設計方面較為薄弱,亟待提升。
基于上述評價結果,為提升我國上市公司綠色治理水平,中國公司治理研究院綠色治理評價課題組提出如下六個方面的對策建議:第一,確立綠色治理意識,引導綠色治理實踐;第二,提升綠色治理制度供給,盡快出臺《上市公司綠色治理準則》;第三,完善綠色信息披露制度;第四,建立上市公司綠色治理成本的社會分擔機制;第五,推動第三方開展獨立客觀的綠色治理評價;第六,成立全國企業綠色治理聯盟。(記者 熊子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