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銀行成為上市公司股東。*ST天化22日晚間的一則大股東重整計劃的公告,宣告了以中國銀行為首的7家銀行將搖身一變成為公司的股東。根據WIND統計,截至去年底,共有15家公司的十大流通股東中出現了銀行的身影,其中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分別持有6家公司股份。對此,業內人士表示,通過債轉股,部分銀行成為了上市公司股東,但對銀行來說正反兩方面影響均有,關鍵還是看相關公司后續能否扭轉經營頹勢。
7家銀行成*ST天化股東
22日晚間,*ST天化公告稱,由于公司無法到期清償債務,且明顯喪失清償能力的可能,被法院裁定重整,中國銀行瀘州分行等7家銀行受領大股東瀘天化集團所持的公司股票用于抵債清償債務。
瀘天化集團持有公司股份1.79億股將全部用于清償自身債務。本次權益變動將于近日完成,變動完成后,瀘天化集團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清零,持股比例由11.45%下降至0%。
除了中國銀行將獲得公司5.51%的股份,農業銀行四川省分行、成都銀行、工商銀行瀘州分行、天津銀行成都分行、民生銀行成都分行、瀘州商業銀行等都獲得了用來抵債的*ST天化股票。
受化肥行業產能過剩影響,瀘天化2016年和2017年連續兩年虧損后披星戴帽。*ST天化2016年虧損6.37億元,2017年更是虧損14.9億元。
去年6月,公司收到債權人瀘州天浩塑料《通知書》。申請人以瀘天化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并且有明顯喪失清償能力的可能為由,向四川省瀘州市中院申請對公司進行重整。控股股東瀘天化集團也在今年5月被法院裁定批準重整。
由于無法償還銀行的貸款,大股東也只好以股抵債了。不過,對于獲得股份的銀行來說,*ST天化今年業績大有改觀,其持股不排除能獲利。中報預告顯示,公司今年上半年實現扭虧為盈,預計凈利潤在2.3億元~2.8億元,同比大增692.78%~821.65%。
對于業績大增,公司表示,進入重整程序后,金融機構借款停止計息,財務費用大幅減少。化肥和化工產品市場回暖,產品價格逐步上漲,同時加強費用管控。
去年底銀行持有15家A股
記者注意到,銀行持有上市公司股權早已有之。根據WIND統計,截至去年底,兩市共有15家A股的十大流通股東中出現了銀行的身影。
數據顯示,江蘇國信去年底共被5家銀行持有,包括江蘇銀行、廣發銀行、浦發銀行、中國銀行和南京銀行。其中,南京銀行持有江蘇國信9287萬股,持有流通股比例高達17.23%。
此外,ST云維去年十大流通股東中也出現了5家銀行的身影,包括農業銀行、中信銀行、華夏銀行、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其中,農業銀行去年底持有流通股比例高達3.93%,而今年上半年持股比例進一步上升到4.2%。
從目前來看,大多銀行成為上市公司股東主要因為相關公司破產重整等而債轉股。
如長航鳳凰去年年報顯示,前十大股東名單中,第二和第三大流通股東分別是民生銀行和光大銀行武漢分行,持股比例分別為2.91%和1.75%。
回溯2013年,多家債權銀行向法院提出對長航鳳凰財產保全申請,公司走上破產重整之路。根據最后通過的重整方案,每100元普通債權將分得約4.6股股票,重整后多家銀行成為了長航鳳凰的股東。
值得一提的是,還有銀行持有已退市的公司,如中國銀行去年底持有的6家公司中,長油5和國重裝5退市前為長航油運和二重重裝,持有股數高達2.5億股和3.68億股。
長航油運退市后變身長油5。中報顯示,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中,有7家銀行位列其中。未來公司能否恢復上市,將直接影響到7家銀行持有股權的損益情況。
債轉股對銀行影響幾何?
除了銀行直接成為上市公司股東,還有上市公司子公司引入銀行的債轉股機構作為股東。
東方園林23日午間公告稱,公司日前與農銀投資簽署了《市場化債轉股戰略合作協議》,農銀投資擬出資不超過30億元持有公司全資子公司東方園林集團環保有限公司不超過49%的股權。資料顯示,農銀投資是國內首批獲準設立的市場化債轉股實施機構之一,是農業銀行全資子公司。
具體看,農銀投資將以權益投資等多種方式向東方園林及/或其參與方提供市場化債轉股資金。農銀投資將結合上市公司需求,提供個性化的金融服務。在雙方開展市場化債轉股合作期間,農銀投資在依法合規的前提下協助東方園林實現降杠桿、調整結構等目標。
債轉股作為一種重要的債務重組方式,被許多國家用來應對債務危機。20世紀末,我國也曾以此方式配合經濟體制改革。2016年,我國再次提出通過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的方式,逐步降低企業杠桿率。
對于債轉股,前海開源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分析稱,“債轉股并非萬能良藥,其對銀行影響有正反兩方面:如果上市公司未來業績有望好轉,銀行所持的股權有望獲利;如果公司很難翻身,債轉股后盈利無法改善,銀行將受損。至于對上市公司來說,通過債轉股減輕了還本付息的壓力,資金緊張有望緩解。”
經濟學家宋清輝指出,“對銀行而言,債轉股將為銀行提供更多可選的不良債權處置方式,降低賬面不良額,緩解銀行的核銷壓力。對上市公司而言,節約了大筆財務費用。”(記者 陳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