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10月24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聞坤)前不久,深圳企業新凱來子公司萬里眼,在2025灣芯展上全球首發自主研發的帶寬突破90GHz的超高速實時示波器,實現多代產品跨越,位居全球第二。深圳正以一次次技術突破詮釋著“創新之城”的深刻內涵。
對于新技術新產品,深圳整個城市就是最好的試驗場。近年來,深圳把整個城市作為新質生產力和創新的策源地、孵化器,加快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全方位深層次建設創新之城。“十四五”以來,深圳創新能級的躍升曲線令人矚目: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21年領跑全國,國內專利授權量七連冠;深圳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5萬家,密度居全國第一;尤為振奮的是,“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首次登頂全球創新指數榜單。這組耀眼的數據,映照出深圳科技創新的盎然生機與蓬勃活力。
四鏈深度融合 塑造產業新動能
江雨馨是深圳理工大學的首屆本科生。距離開學還有20多天,江雨馨就主動聯系了意向導師,申請提前進入學校的合成生物實驗室體驗。學術導師、合成生物學院院長張先恩立刻同意并作出安排。
這所新型研究型大學,首創“三院一體”育人模式——學院開展以學科知識為核心的教育教學,研究院以科研平臺和產業資源提供實踐教學支持,書院關切學生綜合素質養成。對規劃未來創業的學生,學校安排了生物產業導論、創新創業實踐等選修課程,也專門聘請了產業導師,學生還有到上市企業實習的機會。
這種學術研究扎根于產業、把論文寫在生產線上的育人理念,正是深圳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動產教深度融合的生動注腳。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深圳深知,一流教育孕育一流科技,一流人才托舉一流產業。
“十四五”以來,深圳以制度創新為引擎,推動創新鏈、產業鏈、教育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形成“教育培育人才—人才驅動科技—科技反哺產業—產業吸附人才”的閉環生態。
2024年深圳理工大學獲批設立,標志著這座創新之城在10年間完成新建10所大學的壯舉,全市高校數量躍升至17所。更令人矚目的是,7個學科進入ESI排名前1‰,48個學科進入ESI排名前1%,彰顯著高等教育質量的跨越式提升。
深圳正積極探索產教融合的“深圳模式”。通過對接“20+8”產業集群,校企共建45個特色產業學院、219個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培養認定79家產教融合型企業。從“華為ICT學院”到“大疆無人機特色班”,企業定制化培養項目架起需求與供給的直通橋梁。同步推進的“新課程、新教材”開發工程,則確保人才培養始終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
今年6月發布的《關于深入推進深圳綜合改革試點深化改革創新擴大開放的意見》專章部署了“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深圳將進一步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建設重大平臺 構筑發展新支點
前不久,烽火通信、鵬城實驗室等聯合團隊實現了在200公里標準單模光纖上突破254.7Tb/s(太比特/秒)的超高速傳輸,覆蓋19.8THz(太赫茲)頻譜帶寬,頻譜效率達到12.86bit/s/Hz,對未來光網絡的架構設計、應用場景與產業生態具有深遠影響,為下一代光通信系統的發展樹立了新的里程碑。
“做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的‘領頭雁’。我們的科研不僅要關注當下,還要著眼長遠,瞄準最前沿問題開展攻關。”中國工程院院士、鵬城實驗室主任高文表示。
戰略雄心離不開硬核載體托舉。放眼鵬城大地,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光明科學城、西麗湖國際科教城三大國家級重大創新平臺交相輝映,超4000家創新載體織就密集的創新網絡。全市積極統籌各類資源強化重大創新平臺功能,實現協同聯動、錯位發展。
重大創新平臺的建設熱潮涌動不息。從鵬城實驗室在智能算力互聯生態建設的標志性突破,到深圳醫學科學院與深圳灣實驗室一體化建設;從福田實驗室、大灣區昇騰算力應用創新研究院的正式掛牌,到省級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獲批落地,一個個重大平臺拔節生長,標注著深圳科技創新的新高度。
更具震撼的,是總投資逾300億元的大科學裝置集群漸露崢嶸。合成生物研究設施解析生命密碼,腦解析與腦模擬裝置探尋大腦奧秘,材料基因組平臺加速物質革新……這些國之重器相繼投用,催生出神經疾病研究、頭戴式熒光顯微鏡等世界級創新成果,讓深圳在全球科技版圖上刻下鮮明印記。
創新勢能持續向產業縱深轉化。深圳高質量建設國家生物制造產業創新中心、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等國家級創新中心,推動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創新。
“十四五”以來,深圳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創新能級進一步提升。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21年、國內專利授權量連續7年穩居全國城市之首;2024年,深圳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5萬家,平均每平方公里擁有12家,密度居全國第一;“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首登全球第一。
打造一流生態 激發人才新活力
創新一直是深圳城市發展的一張亮眼名片。“十四五”以來,深圳圍繞開放創新、要素保障、金融支持等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加快構建有利于原創成果不斷涌現、科技成果有效轉化的一流創新生態。
“過去找投資人,我們要帶著PPT全國跑。現在‘深圳創投日’直接辦到了家門口。”日前,2025香蜜湖財富管理周暨“深圳創投日”活動中,一位福田初創企業代表感慨道。
會上,深圳建源政興基金70億母基金正式落地,福田區聯合建行打造“耐心資本”新標桿,聚焦AI與具身智能、半導體、新材料等“20+8”產業,200億基金群將打通銀行資金賦能科創的“最后一公里”,為深圳戰略性新興產業注入金融活水。
深圳積極發展科技金融,成立了千億級的產業引導基金、百億級的天使母基金和20億元的科技創新種子基金,構建覆蓋科技創新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體系。2024年新增私募股權、創投基金152支,管理規模超1.5萬億元。創新推出研發貸、并購貸等信貸產品,2024年末全市科技貸款余額達9873億元。支持科創企業赴海內外上市融資,2024年境內外新上市企業22家,累計上市企業達579家。
人才,是創新生態的核心要素。“深圳始終以求賢若渴的姿態廣納英才。”市人才工作局局長羅冰的話語擲地有聲。這座城市以開放的胸懷、務實的舉措,不斷加碼人才引進、培養和服務保障。
目前,全市高層次人才2.62萬、人才總量超700萬,連續兩年被評為最吸引“95后”城市。深圳發布鯤鵬青年創新創業行動計劃,為在校大學生和青年創業者提供最高100萬元資助。從“一張床、一間房、一套房”無憂安居體系到“一張辦公桌、一間辦公室、一層辦公樓”樂業辦公體系,深圳用細致入微的服務,讓人才心無旁騖投身創新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