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制造大省和人工智能集聚區,廣東如何發揮市場廣闊、場景豐富的優勢,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制造業企業全流程智能化升級?10月22日,《廣東省人工智能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5—2027年)》新聞發布會舉行。
圍繞強化關鍵供給、促進應用推廣、構建支撐體系、優化要素保障等方面,廣東出臺16條政策措施,推動支持方式從“給政策”向“給機會”迭代升級,精準引導“人工智能+制造業”供需高效對接,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制造業”融合發展示范區。
構建“1+1+N”具身智能訓練場體系
從全國來看,推動“AI+制造業”深度融合發展,廣東既有產業體系完備的基礎,也有廣闊的應用場景,市場空間巨大。
一方面,廣東擁有全部31個制造業大類,制造業規模約占全國1/8,形成新一代電子信息、綠色石化、智能家電等9個萬億元級產業集群,為人工智能賦能應用提供了“試驗場”。
另一方面,全省人工智能核心企業超過1600家,構建了以華為昇騰生態、騰訊混元大模型等為代表的全棧式產業鏈,一大批工業大模型、工業智能體迭代升級,為制造業轉型升級帶來了“新引擎”。
然而,作為新興前沿技術,人工智能深入制造業場景的過程中,時常存在“需求說不清、供給不適配”的困境。
“新興技術最終的落腳點是價值落地,而價值落地離不開供需精準對接?!笔」I和信息化廳副廳長曲曉杰表示,為了解決制造業企業對于人工智能“怎么應用”“找誰改造”的核心問題。去年底,廣東安排財政資金支持建設國家級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依托線上技術平臺和線下推廣載體,為企業智能化改造提供一站式服務。
在此基礎上,廣東將聯合促進中心,建立“人工智能+制造業”產品和服務場景的培育和對接全流程工作機制,分行業分領域征集發布場景需求“能力清單”和產品服務“供給清單”,打通產業鏈上下游信息壁壘,從“給政策”向“給機會”迭代,為供需對接提供精準指引。
為幫助企業找準智能化改造方向,廣東還將組織專業力量開展咨詢診斷和“建檔立卡”服務,摸清企業在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管理等環節的痛點堵點,分行業梳理人工智能應用場景與實施路徑,推動編制數智化改造指南,為企業部署工業模型和智能體提供科學參考。
在機器人等前沿領域,具身智能訓練場成為推動技術躍遷的關鍵基礎設施。曲曉杰介紹,廣東正構建“1+1+N”具身智能訓練場體系,即建設1個主訓練場和管理中心、1個具身智能示范區、N個細分領域訓練場,有序開放真實應用場景,促進數據流通與標準統一,為具身智能模型的研發與驗證提供支撐,加速前沿技術從實驗室邁向規?;こ虘谩?/p>
針對技術落地系統性不足、優勢領域帶動作用待強化等問題,廣東聚焦“前沿引領與優勢強化”,加快建設智能體領域創新中心和智能終端領域創新中心。前者依托廣州、深圳的前沿技術優勢,開展智能體核心技術攻關與場景探索;后者立足東莞等地智能終端制造基礎,強化產業鏈協同與高端升級。
今年8月,國家級人工智能應用中試基地(消費領域移動終端方向)落地廣東。下一步,廣東將強化省市協同,推動東莞、深圳等地加快建設中試基地,支持終端行業全鏈條人工智能應用,并爭取更多國家級人工智能應用中試基地落地建設。
連續布局5批“新一代人工智能”專項
人工智能作為賦能千行百業的“基礎設施”,近年來,廣東持續進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省科技廳二級巡視員李迪云介紹,2018年以來廣東在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中連續布局5批“新一代人工智能”專項,圍繞提升智能制造、質量檢測、感知協同、分布式計算等領域智能化水平布局一批攻關任務,并取得多點突破。
比如,由越疆科技牽頭研制的多模態智能體自主學習與仿真平臺,實現工業機器人復雜裝配的虛實融合遷移與自適應操作,已在比亞迪、奧普特等企業開展柔性裝配線示范應用。
創新載體是技術攻關的“加速器”,也是產業生態培育的“孵化器”。李迪云介紹,目前,全省在人工智能領域擁有9家國家級創新平臺,擁有各類省級平臺近200家,以及190多家省重點實驗室、高水平創新研究院、新型研發機構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
隨著鵬城國家實驗室建設“鵬城云腦Ⅲ”,加快推動具身智能等前沿技術突破,支撐6G超寬帶通信、AI算力生態等國家戰略;華為、騰訊等龍頭企業建設AI開放創新平臺;依托美的集團建設重載機器人全國重點實驗室,推動重載機器人前沿技術研究和核心零部件國產化替代……一批平臺順利落地,有效吸引高端創新人才和工程技能型人才落戶廣東。
工業人工智能的規模化應用,是算網融合發展服務的主要場景,信息通信基礎設施是算網融合的“骨架”,更是制造業數智化改造的“數字動脈”。當前,廣東已搭建起全國領先的信息基礎設施網絡。
省通信管理局副局長李慶坤介紹,截至2025年8月,累計建成5G基站43.1萬個,規模穩居全國首位,實現“鄉鄉通千兆,村村通5G”。他透露,廣東還將實施“粵啟萬兆 百區齊發”行動,計劃今年內打造100個萬兆光網項目,其中工廠場景項目數量超1/3。
為了讓制造業企業“算力用得上、用得起”,廣東還在持續推進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樞紐節點建設。
在網絡建設方面,廣東建成連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400G全光運力網絡,實現“韶關市內1ms、灣區3ms、全省6ms”超低時延圈目標;在算力服務方面,前海建成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算力服務平臺,接入算力資源池18個,匯聚算力規模超14000P,提供算力調度、算力交易、算力應用、算力安全等功能服務。
將研究智能算力應用普惠補貼政策
全力推動“AI+制造業”深度融合,廣東正以真金白銀的投入和系統性布局,加速構建人工智能賦能制造業的生態體系。省財政廳副廳長琳琳介紹,2025年年初預算安排“制造業當家”資金262億元,通過支持制造業領域各項重點工作,促進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發展。
與此同時,自2018年啟動實施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以來,省財政已累計投入約15億元,其中2025年預算安排1.32億元,支持人工智能領域前沿技術攻關項目實施;合計安排3家人工智能領域實驗室21.96億元,支持開展人工智能領域基礎研究攻關和科研平臺建設。
在數字化服務平臺建設方面,琳琳表示,2025—2027年省財政安排2.5億元,支持韶關市數據中心集群建設發展,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特別是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提供更加高效可及的算力服務,下一步還將配合省政務和數據局研究制定智能算力應用普惠補貼政策。
近年來,國有企業深入開展了數字化轉型行動和“人工智能+”專項行動。省國資委二級巡視員呂寧表示,近年來廣東省屬國資國企推進實施制造業投資五年倍增計劃,其中加大產業投資力度,制定拓展人工智能產業工作方案,力爭到2027年人工智能相關投資超2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1000億元。
在賦能載體平臺,廣晟控股集團牽頭的廣東省具身智能訓練場,場地建設、場景搭建、生態構建等工作穩步推進;恒健控股公司牽頭的廣東省先進裝備(設備)產業科技創新應用中心,明確了14個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領域的攻關方向;廣新控股集團牽頭的廣東省新材料產業科技創新應用中心,AI賦能平臺啟動建設。
如今,廣東省屬國資國企已形成了包括廣東省先進制造業產業投資基金、戰略性產業促進發展基金在內的先進制造業基金群,累計認繳規模約700億元,投資項目52個。
記者 昌道勵 許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