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10月23日訊(記者 童小晉)漫步在深大郁郁蔥蔥的林蔭道上,深圳大學教授吳俊忠將自己的文學理念娓娓道來。他身著一件唐裝,面容和藹,言談間盡顯幽默與灑脫。三十余載春秋,從俄羅斯文學的雪原到南海之濱的“科技之城”,不變的是他對文學的初心。

作為深圳大學的一名老教師,同時也是深圳文藝戰線的一名老兵,吳俊忠參與和見證了深圳大學的改革發展。1987年,從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畢業以后,吳俊忠來到深圳尋找發展機會,著名美學家胡經之先生接收他到深圳大學工作,并引領他走上了深圳文化研究的學術道路。

在20世紀80年代,深圳的新觀念、新思想深深地震撼了他,這讓吳俊忠最后選擇了留在深圳。他說,當時深圳有三個方面很打動他。首先是“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新觀念,其次是深圳大學有非常漂亮的校園環境,加上深圳的人際關系非常輕松,每個人都很尊重他人的隱私,雖然收入有高低,但是大家都平等地相處。
從俄羅斯文學研究到深圳文化研究,吳俊忠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在南京大學,吳俊忠的研究方向是俄羅斯語言文學,他從浩瀚的俄羅斯文學的海洋中汲取養分,托爾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這些俄羅斯文學大家閃閃發亮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他。
來到深圳這片特區的熱土之后,胡經之先生帶吳俊忠到珠海參加全國特區文化研討會,在研討會上聽了許多專家的發言,他一下子就對深圳文化研究產生了興趣。他希望通過自己的研究,讓大家能夠重新地認識和理解深圳。
作為一名本土的文化學者,吳俊忠認為自己應該要能夠從理論上說清楚這座城市的文化特征。“在研究過程當中,我發現深圳那些全新的思想文化觀念、全新的生活方式,跟內地老城市相比起碼要早10到20年。”吳俊忠滿懷深情地說,“我們研究深圳文化,對整個國家的文化發展,都有一定的引領和示范意義。”
早在1992年,吳俊忠就寫出了關于深圳文藝創作與深圳社會變革的文章《特區社會變革的藝術觀照——評深圳特區早期中短篇小說》,引發了廣泛關注。此文后來被收入《圈點與追問——深圳文藝評論文選》。
“敢闖、開放、市場、人才、創新、使命、流動”這七個關鍵詞,是吳俊忠在《讀懂深圳》一書的前言中提出來的。在吳俊忠看來,創新讓這個城市充滿活力,每一天都有新的變化。套用詩人的話說,“每天的太陽都是新的”;開放是表明,不僅這個城市文化形態是開放的,而且人的文化心態也是開放的。“深圳不僅有眾多的優惠政策吸引人才,而且據我了解,在全國以‘人才’作為公園名稱的,深圳也可能是獨此一家。”吳俊忠說。

盡管已經退休,吳俊忠卻從不曾停止他對世界的探索,始終保持著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喜歡參觀博物館,也喜愛旅游,他用腳步去丈量祖國的大好河山,感受西安、安陽等地人文景觀背后的深厚內涵。此外,吳俊忠還計劃未來出五本書,作為對他人生的總結。
“如果要問我,像我這么一個老人一生的經歷,能夠對年輕人產生什么影響的話,我會把它歸納成一句話:奮斗和創造是人生的基本內涵,享受只是奮斗和創造的副產品。”吳俊忠說。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