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10月22日訊(記者 李云云)數量多、分布廣、隊伍小、規模雜、管理存在盲區……如何破解小散工程和零星作業監管難題?日前,吉華街道“智能感知+協同共治”監管模式亮相,并在轄區多個工程項目中啟用,已完成17個工地的部署,實現高風險小型工程全覆蓋。
智能感知系統全覆蓋
“請佩戴安全頭盔”“請勿吸煙”“禁止使用明火”……在工程項目現場,不時可聽見語音播報提醒工作人員。原來,針對“作業現場吸煙”“未戴安全帽”“人字梯登高作業”“明火”“人員倒地”等安全隱患,吉華街道部署60余個AI攝像頭及揚聲器,搭載14類專項算法,形成專門的智能感知系統,實現對轄區小散工程的全面智能監控。
該系統將現場安全事件分為隱患、工單、事故三個等級,每個等級處置機制不同。對于隱患級別事件,AI智能攝像頭將識別事件實時回傳AI監管平臺,平臺立即通過現場語音提示播報、遠程喊話等方式對工人進行實時喊話,工人進行自我整改即可。若隱患級別事件長時間未整改,或發生風險等級較高的事件,系統將推送工單給工地負責人,要求其督促工人進行整改。若工單級事件長時間未處理,或發生嚴重事故,系統將推送事件至相關執法部門,由執法人員到場處理,形成隱患處置閉環。
為減少安全隱患的發生,該系統還將企業安全積分納入工程招標評審體系,積分優異的企業可獲得政策傾斜,進一步激勵企業主動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工單級及以上事件,系統會根據事件的處置情況監測處置率、超時率等關鍵指標,聯動日常巡查人員的問題排查,共同影響工程得分,對于得分低的工程進行約談等。同時,吉華街道建立“企業自查(60分鐘內響應)——社區督辦(超時預警)——執法介入(24小時兜底)”的三級閉環管理流程,升級協同共治機制,2024年重復隱患同比下降67%,閉環管理成效顯著。
隱患識別秒級響應
吉華街道還首創“聲光聯動”預警機制,現場自動播報整改指令,實現“發現——預警——處置”秒級響應,真正做到“情況看得見、指令聽得著、位置找得到”。吉華街道城市建設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該系統隱患識別準確率高達95%,能在10秒內將預警信息推送至街道、社區、企業及個人四級監管平臺。
通過構建風險預測模型,吉華街道利用歷史數據研判高風險時段和高發問題類型提前部署專項巡查,有效預防事故發生。系統生成月度安全指數報告,為工地分級管理、保險浮動費率等提供科學依據,推動安全生產管理更加精細化。
自“智能感知+協同共治”監管模式實施以來,吉華街道的安全生產治理水平顯著提升:隱患處置平均時效從3.2天縮短至4.8小時,效率大大提升;執法人力的投入大幅減少,降幅達62.5%;企業自查自糾率也從41%提升至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