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10月22日訊(記者 何亞南)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近日,“筆尖上的旋律”再度回響在云浮實小的課堂,一場基于信任的續約、源于共鳴的深耕——音樂學科專場教研幫扶活動在此開展。省“粵派名師”戴智音樂學科工作坊、深圳市戴智名教師工作室、福田區戴智教育科研專家工作室團隊應云浮市教育局誠摯邀請,二度踏上這片教育熱土,開啟為期一天的音樂學科教研幫扶之旅。
緣起:以美為盟,共啟新程
上午8時,云浮市實驗小學學術報告廳內熱情洋溢、期待滿滿。云浮市教育局副局長歐少志、體衛藝科科長梁浩宇、美育專干梁慶慧老師,戴智名師及工作室團隊核心成員郭建華、劉琴、潘沐蕾老師,以及云浮全市100多名小學音樂教師代表、美育教育指導委員會成員齊聚一堂,共同見證這一重要時刻。
歐少志在開班致辭中說:“戴智老師團隊的再次到來,不僅是送教,更是送信心、送方法、送陪伴。我們期待通過未來三年的深度合作,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讓云浮美育長出‘內生力’。”戴智動情回應:“第三次來到云浮,這里已成為我教育路上的‘第二故鄉’。”他感謝云浮教育同仁的信任與支持,并承諾未來三年將傾注熱忱,與云浮老師共研、共創、共享,讓教學理念落地、核心素養生長,帶來的是充滿生命力的“種子”,期待在云浮土壤中長出獨具特色的美育森林。
隨后,梁浩宇與戴智共同簽署為期三年的教育幫扶合作協議,歐少志為戴智頒發“云浮市基礎教育質量提升及美育教學改革指導專家”聘書。
深耕:課堂尋美,各展風采
開班儀式后,精彩的課例展示環節拉開帷幕。劉琴執教《送別》,以SECG教學模式為主線,通過“激趣—探趣—創趣—得趣”四階進階,巧妙融合音樂、美術與語文學科。課堂上,她運用音鐘探旋律,借拉環感節奏,AI生成詩意畫面,實現“技術為美育賦能”的創新實踐。一位觀摩教師感嘆:“原來音樂課可以如此跨學科,又如此打動人心。”
云浮市臻匯園小學青年教師郭洪宇帶來的《報燈名》,以“釘釘子”游戲破解節奏難點。課堂上,他通過數板、念白、動作模仿等藝術形式,配以燈官帽子、胡子等扮相,讓京劇課堂“活”了起來,展現了云浮青年教師扎實的教學基本功和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創造力。
工作室主持人戴智名師執教的《黃土地的回響——翻身的日子》SECG教學模式示范課將活動推向高潮。從無聲視頻到有聲視頻的巧妙導入,戴智以精湛教學藝術點燃學生好奇火花。通過層層設問、分段欣賞,引導學生辨別管子、板胡音色,理解“對答”表現方式,重溫民族管弦樂知識。整堂課如行云流水,學生在愉悅欣賞中增長知識、提升能力,建構了從“感知”到“理解”,從“理解”到“創造”的清晰進階路徑。
問道:教研共生,啟迪智慧
下午的活動在深度思辨中繼續。兩場緊扣教學實踐、層層遞進的專題講座,為云浮教師打開了從“心動”到“行動”、從“經驗”到“系統”的教學視野。
郭建華在《從“心動”到“行動”——任務驅動下課堂教學的喚醒與賦能》專題分享中,以上午三節課為例,闡述了“任務驅動”這座連接情感與能力的橋梁。他指出,巧妙的任務設計能讓學生從被動聽眾轉變為積極創造者,通過解析課例中的任務設計邏輯,展現如何將學生一時的“情感共鳴”轉化為持續的“學習行動”,實現課堂從“喚醒”到“賦能”的跨越。
戴智在《走向素養進階的課堂——任務驅動與SECG模式的音樂教學敘事》專題講座中,系統闡釋了SECG教學模式如何以“任務驅動”為引擎,構建從“感知”到“創造”的素養進階路徑。他提出,一堂好課應具備六大“基因序列”:清晰的目標、引人入勝的導入、高遠遼闊的情境、深度參與的活動、直達內心的評價和意蘊深長的小結。以《對花》為例,他生動展示了如何將目標轉化為可操作的課堂任務,通過“激趣、探趣、創趣、得趣”四階路徑,實現從“教知識”到“育素養”的深層轉變。他富有哲理的結語“美育者不為評判而生,只為給夢想,插上更遼闊的翅膀”,引發了在場教師的深刻共鳴。
傳承:書載初心,傳遞信念
活動的尾聲是溫暖而富有象征意義的贈書儀式。戴智將團隊孵化的科研成果——《基于SECG教學模式的中小學音樂大單元主題教學設計與實踐研究》贈予云浮教育同仁。云浮市鄧發紀念中學孫建平老師接過書籍時感慨:“這不僅是學術成果的分享,更是教育信念的傳遞。它提醒我們:美育,是一場需要專業支撐的‘深耕’。”
夕陽西下,一天的活動在掌聲與思考中圓滿落幕,而戴智工作室與云浮教育的深度合作剛剛啟航。這不是一次單向的“輸送”,而是一場雙向的“點亮”;不是任務的完成,而是意義的開始。“筆尖上的旋律”再次響起,傳遞的不僅是方法與理念,更是一份扎根于信任、生長于共識的教育情誼。從深圳到云浮,從名師引領到在地生長,美育的紐帶將兩地教育者緊緊相連。
(本文由活動方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