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10月16日訊(記者 林圳彬 通訊員 劉雅婷 沈迎彥 朱秋蘭)金秋稻熟,沃野流金。在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赤石街道大安村,首批雨養旱稻實驗田順利完成收割。據統計,87畝實驗田平均畝產約254公斤,大幅超越200公斤的預期目標,其中高產地塊畝產277公斤,中等地塊畝產253公斤,一般地塊畝產226公斤,總產量達22093公斤。這組亮眼數據,為深汕農業發展破解“靠天吃飯”難題寫下了生動注腳。
深汕地處粵東丘陵地帶,農田分布零散,灌溉設施覆蓋不均,傳統水稻種植面臨水土流失、水資源不足等挑戰。為解決這些問題,在區農業農村海洋漁業局的大力支持下,廣東優稀農業有限公司(下稱“優稀農業”)引入旱稻種植技術,在赤石街道大安村設立深汕首個規模化旱稻試驗基地,探索節水高效的農業新路徑。
旱地生金有“糧”方
優稀農業總經理陳靈濤介紹:“本次雨養旱稻種植,旨在解決深汕近年來撂荒地整改后部分缺水地塊種植水稻難的問題,傳統水稻難以獲得高產,作為廣東省農技推廣‘輕騎兵’工作站,公司通過旱稻試驗,為盤活土地資源提供新方案。”
優稀農業此次引入的“粵旱1號”旱稻品種,由華南農業大學張澤民教授團隊歷時多年研發,具有顯著的生態與經濟優勢:相較傳統水稻,旱稻可節水50%-70%、節能50%、節省肥料30%、減少人工成本50%,綜合種植成本降低近半。通過機械化精準播種技術,從源頭大幅減少了化肥農藥滲漏,避免了水田作業對土壤的破壞,更實現了甲烷等溫室氣體減排超30%,為生態保護與耕地可持續利用提供了創新方案。(數據來源:廣州粵旱一號試驗數據)
針對旱稻田間水分較少、蟲害防治難度大的特點,項目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為輔”策略,在播種前進行種子防病害處理,播種后加強日常巡田,重點防控二化螟、稻飛虱等遷飛性害蟲,搶抓蟲害爆發前施藥關鍵期,為旱稻豐產保駕護航。
科技賦能提質效
首批雨養旱稻實驗田引進了智慧機械設備投入農業生產,實現耕、種、防、收全流程機械化作業。本次收割采用智能化聯合收割機,2天內高效完成87畝稻田的收割、脫粒、清選一體化作業。科技賦能農業生產,不僅大幅提升效率,減少了糧食損失,還提升了稻谷質量,為農業現代化、智能化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生態筑基“稻”路寬
大安村背靠蓮花山,土壤肥沃、降水充沛,生態稟賦優越,為雨養旱稻種植奠定了優良的生態基礎。在優良生態的基礎上,優稀農業堅持使用有機肥料,通過定期土壤檢測和土壤改良,從源頭保障農產品安全與質量。
產學研合作促糧安
通過優稀農業與華南農業大學的深度合作,完成了優良旱稻品種的區域適應性試驗,集成了丘陵地區旱稻機械化的栽培技術,實現了綠色生態種植模式的推廣應用,構建了農業數字信息化的管理體系,為沿海丘陵地區糧食安全生產提供了可復制的“深汕方案”。
深汕正以科技賦能農業現代化,將昔日的撂荒地變為金燦燦的豐收田,為保障糧食安全、全面推進“百千萬工程”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