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8月20日訊(記者 張凡)在體檢報告上,它可能只是輕描淡寫的一句“膽囊結石”;但在身體里,這顆小石頭卻是隨時可能引爆的“健康炸彈”。我國成人患病率已超10%,每10人就有1人中招。更令人擔憂的是,超60%的無癥狀患者因迷信“不痛就不用治”或輕信“排石偏方”,延誤干預,最終引發膽囊炎、胰腺炎甚至癌變,小病拖成大患。
本期《健康龍崗》走進龍崗區第三人民醫院,揭開膽囊結石的隱匿真面目。龍崗三院普外科主任何振興強調:“膽結石絕非‘小毛病’,一旦發作,可能就是一場與死神賽跑的危機。打破‘不痛不治’的誤區,實現早發現、早評估、早干預,才是守護膽道健康的關鍵。”
喝“排石湯”偏方?5天后他疼到直不起腰
35歲的王先生起初只是感覺腹部隱隱作痛,沒太當回事。直到輾轉多家醫院檢查,結果都指向同一個問題——膽囊多發小結石。醫生均建議盡早手術切除膽囊,但王先生遲遲沒有點頭。
“不是因為怕花錢,也不是覺得手術麻煩,”他坦言,“就是心里過不去這個坎:好好的一個器官,還沒出大問題就要切掉,總覺得不甘心。我想著,能不能不切?有沒有辦法保住它?”
抱著“能不手術就不手術”的想法,他拒絕了醫生的專業建議。回家后,聽人介紹開始服用“排石湯”,希望靠“自然排石”把問題解決,既保住膽囊,又避免手術。
沒想到才過了5天,王先生的腹痛突然加劇,疼得直不起腰,還伴有惡心、發熱。他趕緊聯系龍崗三院普外科主任何振興,緊急回到醫院進行復查。超聲結果顯示:膽總管已被結石堵塞,肝功能異常,血淀粉酶飆升——確診為繼發性膽總管結石合并膽源性胰腺炎。
“這正是我們最擔心的情況。”何振興說,“小結石活動度大,極易從膽囊脫落進入膽總管。而市面上的很多偏方,如‘排石湯’等往往通過刺激膽囊強烈收縮來‘促排’,有較高的幾率會把結石‘擠’進膽管,從而引發梗阻和胰腺炎。”
接下來的治療變得復雜而漫長:必須先通過ERCP取出膽管結石,控制炎癥,等病情穩定后,再擇期切除膽囊。原本一次微創手術就能解決的問題,現在要分兩步走,治療周期拉長數周,痛苦和風險成倍增加。
康復中的王先生感慨,“現在才明白,有時候‘保留’不是保護,及時科學干預才是真正的對自己負責。”
單孔微創+多學科聯動,膽結石診療更精準、更安全
在龍崗區第三人民醫院,膽結石的治療早已超越“一刀切”的傳統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套集精準評估、微創手術、快速康復與多學科協作于一體的現代化診療體系。
醫院率先推廣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僅通過肚臍一個切口完成手術,體表幾乎無疤,術后疼痛輕、恢復快,多數患者術后24小時即可下床,48小時內出院,真正實現“日間手術”。
但手術只是開始。對于復雜病例,如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醫院建立了“內外科協同”機制:先由消化內科通過ERCP(經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取出膽管結石,解除梗阻;再由普外科完成膽囊切除。這種“分步走”策略,顯著降低手術風險,避免膽管損傷。
術前,所有患者常規進行MRCP(磁共振胰膽管成像),高清呈現膽道解剖結構與結石分布,為手術方案提供“可視化導航”。同時,醫院開設“膽石癥快速診療通道”,聯合影像科、消化內科、麻醉科等多學科,實現檢查、評估、會診、手術的高效銜接,患者從入院到手術平均僅需1-2天。
更貼心的是“舒適化病房”健康服務:通過多模式鎮痛減少疼痛,規范止吐方案避免惡心,優化禁食時間告別饑餓,中西醫結合促進胃腸功能恢復。營養科還為每位患者定制飲食方案,從術前低脂飲食到術后高纖調理,全程護航康復。
“我們追求的不只是‘切掉膽囊’,而是讓患者快速、舒適地回歸生活,保持健康。”何振興說。
健康科普:關于膽結石的三大真相
其實,很多誤區并不科學,甚至暗藏風險。真正可怕的,不是結石本身,而是人們對它的誤解。
真相一:無癥狀≠安全,反而是“沉默的殺手”
許多患者認為“不痛就沒事”,殊不知,結石長期摩擦膽囊壁,會引發慢性炎癥,導致膽囊功能喪失,甚至增加13倍膽囊癌風險。臨床數據顯示,約70%的膽囊癌患者伴有膽結石。
真相二:體外碎石、偏方排石=危險操作
碎石或偏方排石療法無法根除病因,反而可能使小結石進入膽總管,引發急性膽管炎、黃疸或胰腺炎,危及生命。這類方法復發率高、風險大,不推薦使用。
真相三:切膽囊≠消化功能報廢
膽囊是膽汁的“儲存庫”,而非“生產廠”。切除后,膽汁仍由肝臟分泌,直接進入腸道。術后初期可能對高脂飲食不耐受,但通過1-3個月調整,90%以上患者可恢復正常飲食,不影響生活質量。
保持健康,您可以這樣做:
40歲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肝膽B超;
控制膽固醇攝入,少吃動物內臟、油炸食品;
堅持規律運動,避免久坐;
糖尿病、肥胖、女性等高危人群更應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