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5月13日訊(記者 何亞南)讓工程走出書本,讓知識融入實踐,深大的工程教育正迎來深刻的變革。5月11日,一場別開生面的“國家重大工程第一課”,在國家重大工程建設一線開講。
深圳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國際工程創新班”的30名本科生,在深圳大學土木與工程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班主任陳湘生的帶領下,深入國家重大工程盾構施工現場、深入“中國最美地鐵站”——深圳崗廈北地下交通樞紐,開展了一場“因人施教、按需施教、應時施教”的情景(數智化)教學實踐。一同參加的還有來自法國、越南、巴基斯坦、印度、尼日利亞等國家的研究人員,以及土木教工第一黨支部成員。
新時代賦能新課堂:工程一線就是教室,超級盾構就是教具
在中鐵十二局集團深江鐵路項目部,同學們走進直徑達12.85米的“領航號”盾構機,零距離學習掘進工藝與管片拼裝流程。
這臺巨型設備肩負著1號盾構區的施工任務,需穿越3段軟硬不均地層、6條斷裂帶與15段破碎帶,還要橫跨京港澳高速、深惠城際鐵路、深圳地鐵5號線與15號線等12處高風險源,堪稱當前最具挑戰性的城市隧道工程之一。
在深達50余米的基坑工程(二號工作井),同學們直觀地感受深基坑施工的安全控制與結構穩定挑戰。通過項目展廳的實物刀盤展示與動畫演示,同學們系統了解從盾構原理到智能建造的全流程技術體系,并建立起“概念—設計—施工”的立體工程認知。
隨后,師生又來到了被譽為“中國最美地鐵站”的深圳崗廈北地下樞紐。作為五線交匯的重要交通樞紐,該站擁有22.49萬平方米的宏大體量、48×51米無柱式空間設計和融合“科技+藝術”的賽博朋克風格,令人嘆為觀止。
設計團隊現場講解,還原了陳湘生當時作為項目建設分管領導在規劃定位、結構創新與城市融合中的全流程學習與思考。站在“深圳之眼”下,同學們體驗到的不僅是一場工程與人文交匯的震撼,更打開了通向未來城市空間設計的全新視角與創作靈感。
新時代需要新教學:情景(數智化)教學中外交流深度融合
“未來屬于能夠用知識解決復雜問題的人。”在項目現場,陳湘生院士以《從智能巖土工程探索到數智土木工程的思考》為題,開展現場教學。從土木工程的三次飛躍談起,陳湘生展望了大數據驅動、人工智能賦能的未來土木工程新圖景。
他說,國際工程創新班探索本科高年級“二對一(校內導師+校外導師,慧育一名學生)、一人一策(因人施教、慧育最好的學生自己)”,嘗試突破范式;通過數智化情景教學模式的創新,強化課堂師生的換位與互動,從而極大壓縮課堂教學時數;騰出更多時間輔助學生參與科研、參與工程實踐和游學,激發學生發掘自我愛好和潛能,培養學生敢于提出問題、敢于質疑的好奇心,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該班從傳播知識為主,轉向發現問題、質疑索源、主動思考、師生換位互動的哲學思辨教學創新,培養學生敢于直面挑戰、持續學習、不斷創新和終身學習的習慣,以及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熱愛的執著品質。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國家重大工程第一課”不僅是一場酣暢淋漓的技術之旅,更是一場國際化、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深度探索。在現場,“國際工程創新班”的本科生們與來自法國、越南、巴基斯坦、印度等國家的博士后們互動交流,并自信地講述著“中國超級工程”的智慧與實踐,圍繞盾構施工、智能建造等議題深入探討,展現出國際工程人才的初步素養與潛能。
(本文由深大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