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5月9日訊(記者 林玟珊 魏梓晴 實習生 楊梓豪 通訊員 練睿民) 近日,深圳實現全國雙擁模范城"八連冠"。這座創新之城以政策惠軍、社會化擁軍、醫療擁軍、真情愛軍等,譜寫新時代軍民魚水情。本系列報道將帶您探尋"八連冠"背后的故事。
紅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脈
南海之濱,暖風輕拂。向海而生的深圳自誕生之初,血脈里便流淌著擁軍優屬、擁政愛民的基因。
1979年底,基建工程兵南下深圳開山鋪路,建設起第一批基礎設施和廠房。他們秉持紀律嚴明、艱苦奮斗、敢打硬仗的部隊優良傳統,用青春和汗水勾勒出城市雛形,成為經濟特區“拓荒牛”,為城市發展注入了軍魂。
深圳是東江縱隊的發源地,素有雙擁的光榮傳統。40多年來,深圳傳承賡續雙擁優良傳統,數萬名優秀青年從這里應征入伍,懷著保家衛國的壯志豪情奔赴祖國各地;幾十萬名官兵駐防或退役后扎根深圳,繼續為這座城市的建設添磚加瓦。深圳軍政軍民早已骨肉相依、血脈相連。
近年來,深圳軍地各級牢牢圍繞新時代雙擁工作的根本遵循,形成黨政軍統籌統抓、各部門協同協作、軍警民聯合聯動、全社會廣泛參與的雙擁工作格局。同時,軍地建立動態走訪、定期交流和工作快速協調機制,深入落實軍地互辦實事“雙清單”制度,為雙擁工作高效開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組織“深圳艦·深圳見”系列活動,熱烈歡迎海軍深圳艦回訪。
多形式營造氛圍、多層次凝聚力量、多領域示范帶動…… 深圳不斷創新雙擁宣傳和國防教育模式,厚植軍民魚水情深的真摯情懷。雙擁標識標牌遍布城區主要街道,雙擁宣傳標語點亮城市地標;建成軍史長廊和展廳31個,烈士紀念設施36處;國防教育全面納入軍地教育體系,軍地合力打造國家級國防教育示范學校、特色學校,全市40萬師生“云端同上一堂思政課”,愛國擁軍浪潮持續奔涌前行。
一種溫暖沁人心扉
“床位優先、專家問診、免費營養餐和住院生活用品……在這里可以備受尊享和優待。”這是91歲的抗美援朝老兵趙奶奶在深圳市退役軍人醫院病房親筆寫下的感謝信。當初從西安老家慕名前來就醫,在工作人員的悉心照料下,保守疾病長期折磨趙坤病癥得到有效緩解,她逢人便夸深圳醫療擁軍做法好、受歡迎。
深圳市退役軍人醫院作為重要一環,與56家醫療機構一起,共同構建起覆蓋全市的“擁軍醫療保障網”。
深圳醫療團隊進軍營開展口腔義診。
這只是深圳擁軍優屬工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深圳市積極構建社會化擁軍大格局,全市20個部門聯合印發基本優待目錄清單,在全國率先推出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電子優待證”,培育了“擁軍矩陣”“鵬城老兵APP”“高鐵雙擁示范站”“海上雙擁號”等一批響亮的擁軍品牌。2021年“八一”期間,創新聯合打造了“鵬軍百寶箱”重點示范項目,推出涵蓋消費購物、文化旅游等數十個領域“擁軍禮包”150余個,讓軍人軍屬、退役軍人的尊崇感、滿意度得到進一步提升。
針對廣大部隊官兵普遍關心的 “后路、后院、后代” 問題,深圳出實策、亮硬招,用心用情用力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100%完成軍隊離退休干部、轉業軍官、安排工作退役士兵等服務對象移交安置任務;舉辦隨軍家屬招聘會70余場次、技能培訓班50余場次,幫助近400名隨軍家屬高質量就業;全面落實軍人子女中考加分、優先入學入托政策。
海上“雙擁號”游輪馳騁大鵬灣。
魚水情深映灣區
“寶安區石巖街道國泰路與松白路交叉路段內澇嚴重,命你部組織力量前往救援。”去年4月,石巖街道受極端天氣影響,部分路段發生嚴重內澇,深圳警備區第一時間出動百余名民兵攜帶專業工具協助疏導交通、清淤救援,很快,城市便恢復了交通秩序。
“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沖得上去”,這是駐深部隊官兵回饋深圳的真實寫照。近年來,駐深部隊持續深化應對突發事件軍地應急聯動機制,積極參與搶險救災、維穩處突等急難險重任務,先后圓滿完成抗擊特大暴雨、超強臺風等任務,疏散解救被困群眾超5000人次,挽回地方經濟損失近1億元,成為守護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的“急先鋒”。
把駐地當故鄉,視群眾為親人。近年來,駐深部隊積極參與“平安深圳”、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持續加強日常執勤守衛,保證重點單位有序運轉,利用訓練場、靶場等場所組織入學新生軍訓,出色完成深圳重要活動安保任務,樹立起人民子弟兵為人民的良好形象。
深圳退役軍人紅星志愿服務市救援隊執行任務中。
駐深部隊還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不斷書寫軍民“魚水情深”新篇章。近年來,他們先后幫助500余名困難學生繼續學業,組織官兵公益獻血超8000人次;組建“橄欖綠”軍人義工隊,開展植樹造林、垃圾分類等公益活動300余次;深圳警備區共投入550余萬元幫扶1個鎮、13個村改善村基礎和民生設施,村民生活水平有效提升,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