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員 楊森
2022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在深圳開幕,首屆深圳國際海洋周同期舉辦,深圳市海洋產業招商大會達成多項協議……揮別高交會,迎來“海博時間”的深圳,依舊牢牢吸引著全球的目光。
這是黨的二十大后我國舉辦的唯一國家級海洋經濟盛會。逐夢深藍、向海圖強的航程上,中國將有怎樣的新動向,全球又能在合作協同中擦出怎樣火花?世界期待著透過海博會這扇窗口,在深圳發現答案。
這場盛會也是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五年來交出的一份答卷。伴海而生的深圳,短短五年,憑借強大的創新支撐、扎實的環境保護、全方位的合作交流,在全球海洋城市之林中嶄露頭角。未來的深圳,將怎樣展現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服務海洋強國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的作為,將如何讓海洋成為深圳邁向世界一流城市的強力引擎,引人遐思、令人期待。
從本屆海博會的主題“科創賦能·共享深藍”中,不難一窺深圳落子海洋這盤大棋局的戰略意圖——更加聚焦海洋技術產品的應用場景、更加關注海洋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和產業化成效,全力搭建海洋領域產、學、研、用、投等各方深度融合的供需平臺——這些新意與亮點,無不透露著深圳營造孵化海洋科技最優生態的決心,和讓深圳成為逐夢深藍最強創新“母港”的雄心。
人類走向海洋的每一步,都與科技進步密不可分;而人類涉足深海,也為科技進步提供了強勁動力,海洋科技在陸地上也深刻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科技進步,關系海洋事業的發展,已成為共識,以海洋事業發展為抓手,鼓勵科技創新,也是當前各國科技競爭的有效路徑。深圳,作為創新之都,又有優越的區位優勢、豐富的海洋資源,打造海洋科創策源地,是擔負先行示范重任的責任所在,也是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本屆海博會,首次設置七大應用場景,有著明晰的問題導向和應用導向。一方面,這反映我國海洋科技研發實力不斷增強,已經足以支撐產業所需。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深圳這座城市對以應用需求牽引創新供給這一創新規律的深刻認知與實踐。同時,海洋港口與航運、海洋油氣與礦產資源開發、海洋電子信息、海洋工程與環保、海洋漁業、海洋生物與醫藥、海洋旅游與文化等七大應用場景的分類和設置,也體現出中國科研工作者對海洋科技創新研發方向有著系統性把握。
科技創新成果,只有在使用中才能體現其價值。而且,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當下,研發到應用的轉化必須及時,否則很容易成為明日黃花,失去市場競爭力。海洋科技的發展,也不例外。而且由于海洋科技的前沿性和交叉性,更加需要產學研深度融合、協調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在深圳,得益于“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優勢,創新鏈、產業鏈、教育鏈、人才鏈能夠協調融合發展,產、學、研“擰成一股繩”,各自發揮優勢、整合資源、優勢互補,研發成果沿途下金蛋就地轉化成為現實,為海洋科技蓬勃發展提供了良好環境。同期舉行的2022深圳市海洋產業招商大會,吸引了一批世界五百強企業、中國五百強企業、上市公司、產業鏈龍頭企業、高校、科研院所與深圳達成合作意向,深圳正日益成為全球海洋產業投資首選地。
今年,深圳出臺了被稱為“20+8”政策的《關于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意見》,海洋產業集群便是重點布局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細分領域。為了發展包括海洋產業集群在內的新增長引擎,深圳大手筆擘畫了發展規劃和保障措施,其中就包括創新支撐。進一步深化“四鏈”協同,發揮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整體效應,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未來產業發展需求,推動政產學研深度融合,高水平搭建好創新平臺,為產業集群建設提供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撐,深圳必能以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釋放海洋科技研發的更強活力,為加快建設海洋強國作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