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佩麗指導學生習練基本功。
1 卓佩麗在2017愛丁堡藝穗節表演粵劇《夫人計》。
2 在新橋文化藝術中心——粵劇場排練粵劇穆桂英角色。
“亮相再脆一點,動作再穩一點,刀馬旦講究的是帥、脆、美!”“再柔一些,再嫵媚一些,閨門旦講究的是柔、媚、美。”“水袖輕搭,看手,提,沉……”寶安區新橋街道的古戲臺上,卓佩麗手把手傳授學生傳統戲。冬日明媚的陽光映照在兩代人身上,格外溫暖。
新橋古戲臺是深圳最老的粵劇戲臺之一。三十年前,年輕演員卓佩麗常在此獻演。2005年,她從舞臺退居幕后,成為省內最早專注于培養粵劇新人的表演藝術家,為全國各大戲曲院校輸送了大批優秀的粵劇小演員。
再次登上老戲臺,卓佩麗的心情與三十年前有了很大不同。這些年輕的學生延續了她對粵劇的熱愛,與個人登臺表演相比,這是一份更加沉淀的使命。
退居幕后
演而優則教
2005年,風華正茂的卓佩麗迎來人生中意想不到的一次轉折。
彼時,她已是聞名國內的粵劇演員,已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文華表演獎”、中國戲劇最高獎項“梅花獎”等多項榮譽,處于表演事業蒸蒸日上的階段。所在單位深圳市粵劇團突如其來的體制改革,讓她不得不離開舞臺,前往寶安區文聯擔任藝術指導。
離開粵劇團時,卓佩麗眼淚掉個不停,她從未想過自己會離開粵劇舞臺。幸運的是,進入寶安區文聯后,一次機緣讓她得以再續與粵劇的緣分。
2008年,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開展京劇進中小學課堂試點工作的通知,全國范圍內興起一陣傳統戲曲教育熱潮。早在2007年,寶安區就開始了“粵劇進校園”活動,但因缺乏專業師資力量,無法獲得學校和家長廣泛的支持。
寶安區教育部門領導向區文聯尋求幫助,區文聯領導讓卓佩麗協助工作。表演技藝精湛的卓佩麗很快博得學校和家長的認可。她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指導學生,同時培養粵劇老師,擴大團隊專業力量。
言傳身教
“小梅花”盛放
“小梅花獎”是中國少兒戲曲藝術最高獎項。一些學校把有天分的孩子送到卓佩麗跟前,請她一對一輔導,希望沖刺“小梅花獎”。
孩子們不是專業出身,卓佩麗只能充分利用賽前緊張的時間,從指法、身段、腳步、扳腿到唱功,一點點教授。從2009年帶第一朵“小梅花”霍仟開始,卓佩麗經常在賽前把孩子們接到家中,同吃同住,帶他們觀看演出,利用各個場景的共處感染他們。
2015年“小梅花獎”金獎得主李翠麗是卓佩麗帶得最辛苦的學生之一。10歲的李翠麗基礎薄弱,卓佩麗帶她住在自己家,一起吃飯、逛公園,一點點傳授發音、指法、步伐。年輕時,卓佩麗每年演出一兩百場,嗓子從沒出過問題,教會李翠麗后,卓佩麗的嗓子啞了,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這樣相處下來,孩子們很喜歡卓佩麗,將她當成親人,有的孩子連一盒冰皮月餅也要留著給她吃。截至目前,在各部門領導的支持下,寶安區共培育出115朵“小梅花”,涵蓋京劇、粵劇兩個種類,為中國戲曲學院附中、廣東舞蹈戲劇學院等戲曲學校輸送了一大批優秀的小演員。
提攜新人
潤物細無聲
除了播種粵劇新苗,卓佩麗還注重對年輕粵劇演員的提攜。十年來,跟著她一起推廣“戲曲進校園”的年輕老師多達二十余人,多為卓佩麗母校中國戲曲學院畢業的師弟師妹。受限于自身條件,這些師弟師妹畢業后沒能成為粵劇演員登臺表演。受卓佩麗邀請,他們來到了深圳。
卓佩麗在年輕老師教課時在旁指導,幫助他們提升技藝。演出時,卓佩麗也會帶上他們,還利用自身資源幫他們聯絡表演和參賽機會。其中,一些優秀的老師被香港、澳門、東莞等地請去給當地學生授課。
粵劇圈里,像卓佩麗這樣級別的演員到小學輔導學生的情況不多,常有朋友為她感到惋惜,認為她應該在舞臺上綻放,用表演影響更多人。卓佩麗也曾覺得遺憾,而今她卻珍惜當下,“現在我做的是粵劇傳承,工作與愛好相結合,也是很幸福的事。”這是一件潤物細無聲的使命。
授課之余,她逐漸回歸創作。前段時間,她帶著根據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麥克白》改編的粵劇新作《夫人計》亮相英國愛丁堡藝穗節,充分展示了粵劇的魅力。
在去年年底的深圳市2017“戲曲進校園”匯報演出中,卓佩麗與年輕老師、孩子獻演的《貴妃醉酒》震撼了全場。三代“貴妃”同臺,全體鳳冠霞帔,滿臺生輝。(記者 劉姝媚/文 馮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