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 趙毅
編者按
“互聯網+”與未來課程改革是當下教育改革的熱門話題,但課程的建設路徑并不清晰。本文作者通過對當前“互聯網+”教育的常見問題分析,指出當下“互聯網+教育”的弊端主要在于僅僅把互聯網等技術視為一種輔助手段,而沒有根據“互聯網+”思維對傳統的課程設計和教學進行深入改革。作者還主要結合研究生教育的特點,從教學內容、教學設計、課程信息化三方面論述了“互聯網+”思維下的研究生課程設計新理念,對未來課程的建構頗具啟示。
一、“互聯網+”思維與課程教學改革
互聯網對教育的影響主要分為三種情況:一種是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加入互聯網手段;一種是以互聯網的虛擬平臺取代實體課堂,即在線教學;一種是將在線教學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的混合教學。
“互聯網+”教學被認為,可以通過“穿越一切的連接”使普通民眾都可以享受到優質的教學資源,從而提高教育的受惠面,促進教育的公平與民主化。同時也借助互聯網的個性化特點實現學生學習由被動到主動的轉變。
“互聯網+”教學也存在著諸多問題。第一,學生所學習的內容與傳統課堂教學中的內容并無二致,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并不能很好地發揮出來;第二,缺乏組織的碎片化學習造成許多學生學習過程的孤立化,學生缺乏有效的討論與協作,進而造成學習者對學習活動關注度低;第三,目前大多數的“互聯網+”教學仍然采用師生二元對立的模式,老師仍是在網上諄諄教導,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力并沒有發揮出來;第四,目前的在線教學信息化程度不高,相關的教育數據沒有得到挖掘、分析和反饋,事實上造成了師生對彼此情況的不了解,進而造成隔膜,影響教學效果。
但實際上,造成這一弊端的原因在于我們在對待“互聯網+”教育的時候,僅僅把互聯網作為一種技術手段和工具,把其和傳統的教學簡單疊加起來,而沒有深入領會信息化時代“互聯網+”所蘊含的互聯網思維和理念,沒有運用互聯網思維對傳統的課程內容、教學方式等進行深入、徹底的改造。
那么何謂“互聯網+”思維呢?關于“互聯網+”,騰訊的馬化騰提出了三層涵義:1、“互聯網+”是以互聯網為核心的一系列技術平臺;2、“互聯網+”不是一個封閉獨立的領域,這里的“+”意思是現在的互聯網要實現跨界融合,與其他行業結合在一起;3、“互聯網+”的目的是構筑一個“新生態”。在這里互聯網不再是一種純粹的技術工具和手段,而是代表著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和存在狀態,它最終要深刻地改變人們和行業的存在方式與運行模式。
作為一種新思維形式的“互聯網+”具有哪些特點呢?首先是普遍連接所帶來的空間距離的消失。其次,“互聯網+”使個人主體性被極大凸顯。
二、教學內容的知識點化
信息化社會是以互聯網、移動終端、大數據和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新的經濟形態和組織模式。它的作用方式主要通過提供更加適合個體需要的產品,促進消費者主動地位提升,激發每一個人的創造潛力和整個過程的信息化來實現。
類比教育過程,可以把教師的“教”看作是商品的生產與提供化解,學生的“學”看作消費過程。那么在線教育改造就可以從這兩個方面著力,比照成功的產業“互聯網+”模式進行改革。以此思路,我們首先要做到教師所提供教學資源、內容個性化。
要做到個性化設計教學資源,就要從互聯網的原子連接思維出發,把教學內容打散,分解成細小的知識點,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程度、需要來自行組合,制定個性化的學習方案。所謂細化為知識點是指改變以學科為內容框架,以45分鐘為線索和單元的知識結構模式,把教學內容打散、切分為不可分割的知識點。
把知識體系打散為細小的、不可分割的知識點將直接實現知識消費群體——學生的個性化需要。學生可以根據學科背景、知識背景略去已經掌握的知識內容,可以根據自己未來的發展需要和崗位需求選擇需要的知識點進行學習,做到學生DIY自己的學習計劃。我們應用“互聯網+”的普遍互聯思維,在具體而微小的知識點之間建立起相互聯系,把以前的自我封閉的知識系統轉化為知識網絡地圖。學生可以在選擇一個知識點時了解周邊與其相關的知識,而不是只了解某一知識系統內部的關系。
這種知識點組合模式也帶來了教學模式的變化,以前的45分鐘教學將會被微教學所替代。微教學的時長一般在5-15分鐘,微教學片段只涵蓋一個知識點。這種教學方式也符合“互聯網+”教學的原則和要求。這種碎片化的教學方式與知識點的課程內容結構方式正相適應。另一方面,以知識地圖為基礎,我們可以開展基于實際問題解決的項目式教學。即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某一具體問題的解決為指向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