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龍崗區可園學校 王旭
近年來,英語聽說考試對學生聽說能力的要求不斷提升,這就要求廣大英語教師在課堂上對語言的交際屬性傾注更多的心血。然而,在實際教學中不乏學生表達興趣不濃、參與度不高的“啞巴課堂”現象。學生“開不了口”是英語課堂面臨的老大難問題,教師應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呢?
情景再現
我不是害羞!
因為自己是英語教師的緣故,我常給小表妹萌萌補習英語,小姑娘也挺爭氣,英語成績一直不錯,在班上穩居前三名。可這段時間,卻聽聞萌萌的英語成績有所下降,心情也變得低落。她爸爸請我好好和小姑娘聊聊,看看是什么原因,使一位英語“學霸”一反常態。萌萌的媽媽告訴我一個信息:教了萌萌兩年的英語老師休產假了,新的英語老師反映孩子比較害羞,課堂上不愛張口說英語。
見到萌萌,我沒有立刻直奔主題,問她英語成績下降的原因,而是和她聊起校園生活的新鮮事。小姑娘沒給我帶來幾條新奇趣聞,而是向我倒起苦水:“新的英語老師說我害羞,不愿意在課堂上講英語,其實根本不是這樣的,我不是害羞!”看她主動打開話匣子,我配合地問:“那是為什么呢?”小姑娘看到我的認真樣,覺得找對了傾訴對象,繼續說:“上次的聽說課,老師問了我們幾個關于英文名著的問題,然后放了一段錄音。錄音剛停止,我還沒反應過來,她就請我起來做示范,讓我講講我最喜歡的小說?!闭f到這,萌萌激動地站起來還原現場,她說站起來后自己的腦袋一片空白,想了一會兒,才想起《哈利·波特》這本書,可剛說完一句“I love the book of Harry Potter”就沒了思路,老師見她表達得不太流利便先讓她坐下了。后來的英語課上又發生了幾次類似情況,久而久之,老師覺得萌萌是因為害羞而不愛開口,而萌萌也因為多次的誤解而變得不那么愿意開口說英語了。
通過了解可知,萌萌并不是因為害羞而不愿意開口說英語,而是因為對老師的話題設置感到“無話可說”,導致這一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萌萌對某類話題不感興趣,平時了解較少,臨場反應自然較慢。也可能是組織語言的時間不夠,讓她的表達顯得不那么順暢。若老師能給萌萌多一些時間和機會,就會發現其實她并不是因為害羞而不愛開口。
分析解答
學生“開口難”有多方原因
話題難度超越語言能力
許多時候,學生在英語課堂不是不敢開口,而是不會開口,原因是老師設計的話題難度超越了他們的語言能力。班級中每位學生的基礎和能力不是整齊化一的,而課堂授課是面向全體的,任務難度一般會設置在班級的平均水平以上。這就造成能力較弱的學生難以在課堂上高質量地完成學習任務。老師設置的英語口語交際任務,對這部分孩子而言顯然是道檻,他們語言能力有限,自然會張不開口。而長久達不到課堂要求,他們的自信心會受挫,進而喪失英語表達欲望。
教學設計脫離生活實際
好的英語聽說教學設計能化繁為簡,讓學生有話可說,樂于表達。反之,不夠妥善周到的教學設計會化簡為繁,讓學生不知該從何說起,更不能理解學習任務的具體要求。英語聽說課的教學設計如果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或教學步驟混亂、學習任務指令不明,那么學生會因被生活經驗中未接觸過的問題難住和曲解學習任務,導致“開不了口”。
不能及時體驗表達的成就
學生的口語表達興趣不僅依存于教學中引人入勝的趣味環節,也依存于他們本身的學習成就感。沒有人會討厭讓自己倍感成就的事物,只有成就感才是興趣最長足的保證。在課堂上,學習者若能從學習活動中收獲知識并感受到肯定和鼓勵,他們便能慢慢建立起用英語表達的安全感和自信心,讓他們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參與到口語交際中。
策略引導
合理課堂設計是學生“開口”的保障
優化設計,分層要求
首先,英語聽說課的設計應遵循語言技能課的基本原則:“導入→輸入→操練→輸出”。
導入既有把課堂引入趣味話題和輸入語言點的功能,也有與后續教學環節形成層層鋪墊過渡的功能。除此以外,導入還能創設適合學生的教學情境。好的導入,不會讓話題顯得空洞抽象,更不會脫離學生的經驗,讓學生不知從何開口。
聽說課的語言輸入要充分,語料選擇要巧妙恰當并與下一個環節的語言操練密切相關。否則學生在語言激活不足和語料有限的情況下,也會開不了口。同理,語言操練應承上啟下,既不能脫離語境進行機械化的知識性操練,也不能游離在輸出環節之外。而口語交際課的輸出環節,要與前面教學環節的情境相吻合。如果輸出環節的話題變化太多或者引申太遠,會不利于學生在完整的教學情境中進行語言交際,更不利于學生把前面學過的語言知識進行遷移,導致開不了口。
其次,聽說課應堅持因材施教,分層要求。學習小組內每個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性格特點各不相同,教師唯有合理分組,分層要求組員,才能實現小組學習效率的最大化。小組的學習任務應該便于學生進行任務的細化分工,讓語言能力較弱的組員通過完成相對簡單的任務也得到鍛煉。
活動提升興趣,評價培育信心
從趣味活動入手,能讓學生愿意開口。教師需要通過各種活動幫助學生建立起說英語的興趣。可利用課本素材,組織簡單的班級活動,例如課文朗讀競賽,角色表演比賽;可利用各種英語學習APP布置有趣的作業,例如英語“趣配音”軟件;可利用學校設施,組織學生參加電影配音比賽、演講比賽、戲劇表演比賽等;可利用社會資源,輔導學生參加各類英語演講選拔賽。
教師還要讓評價走入學生的心靈。每個人都需要被肯定和鼓勵,英語課堂上,教師常用的評價語有“別害羞,加油”“你可以做到的”“很棒”“太好啦”等等。諸如此類的激勵語言顯得簡單粗暴,早已不能滿足學生層次豐富的內心需求。教師應了解不同學生的性格特點,了解他們不同的內心需求,才能“對癥下藥”,找到最契合的評價語。與此同時,教師應善于發現每個孩子的微小進步,讓夸獎變得更個性化。例如:“你這周的聲音比上周洪亮許多,我喜歡你越來越自信的樣子。”“這是你第一次主動展示,期待你給我的驚喜?!薄澳愕臅r態使用越來越精準了,了不起。”此外,良好的課堂激勵機制可以令學生更加活躍進取。教師可以把學生的口語表現計入課堂小組競爭機制和獎勵機制,讓學生在競爭和激勵中更積極地表達,同時增強學習興趣。
延伸
聽說課堂需要“快節奏”
快節奏的“快”,并不是指英語老師在課堂上的語速快,而是指教師的上課節奏緊湊,學生的課堂反應快、思維快、訓練速度快。多形式、多手段、多環節的課堂訓練,才能體現出聽說課堂“節奏快”的教學特點。
快節奏的課堂有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中學生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教學節奏慢了,就會出現做小動作或小聲說話等現象。為避免這一問題,教師應抓住學生注意力集中的短暫時刻,以學生能接受的節奏進行及時的引導。通過游戲、唱歌、猜謎、搶答競賽等快節奏、大容量、大密度、多形式、環環相扣的活動,使學生緊隨教學內容。訓練密度大,語言運用的熟練程度就顯而易見,學生也能積極參與活動,敢于開口。
另外,教師也要適時變換教學手段,讓學生保持新鮮感,上完一節英語聽說課后,心里會想著下一節課老師要教什么新知識呢?又會有什么新的競賽形式呢?這樣,學生的求知欲增強了,便能學到更多的語言知識,用于交際使用,這就達到了聽說課的教學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