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日子?其實不少是“懸梁刺股”
大部分人出國的初衷是為了讓自己看得更多,以后能走得更遠。“留學兩年半,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圖書館。”夏天說,英國的碩士大多是一年制,很多人會質疑一年的碩士到底能學什么,其實就是將國內的兩年的課程壓縮成一年,“我身邊都是整宿整宿熬夜寫作業的同學,即使很辛苦,可能也換不來一個優秀。”
對此,正在英國讀博的心妍表示贊同:“若想在名校順利畢業,對于自主學習能力和學術研究能力的要求很高。除了圣誕假期和春假會出去玩,大部分時間都是泡在圖書館。考試的前一個月,每天休息不會超過6小時,考前一周更是24小時泡在圖書館。”
“如果有同學告訴你學習不重要或者及格就行,請一定不要相信他。學習非常重要,分數也要盡可能高。”心妍說,本來自費讀書花費就不低了,國外的課程重修費真的很貴。
據悉,2016年出國留學人員中,自費留學共49.82萬人,占出國留學總人數的91.49%。2012年以來,自費留學的比重持續保持在92%左右,我國已初步形成公派留學為主導,自費留學為主體的留學工作格局。
今年5月從美國南加州大學畢業的袁夢焰,國內本科畢業后出國,剛到美國時覺得非常孤獨。“我當時住在學校旁邊的公寓里,四個人一套,一個房間住兩個學生。對于大部分人來說,生活圈子會很小,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很遠。”袁夢焰說,在這個地方很累,很孤獨,課業壓力很大,大部分時間都是一個人自己呆著,不像在國內有很多朋友,但艱苦的學習生活也能讓自己迅速成長成熟。
專家認為,對于個性突出,在國內有良好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的學生,出國留學有可能讓他們更優秀;而一些在國內就沒有良好習慣,甚至好吃懶做、好逸惡勞者不可能因為到了國外,就馬上變一個人,收獲成功。
看世界?也是另一種經歷
調查顯示,決定留學人群出國留學的因素主要來自于內在自我提升的驅動:拓展國際視野與豐富人生經歷是出國留學最主要的目的。此外,對于國外名校或文化的向往,也是驅動留學人群的因素之一。“世界并不在你的地圖和筆記里,而是在你的腳下,留學期間,趁著閑暇去了很多地方。包括英國本土、歐洲大陸,也曾去美國實習了兩個月。除了欣賞美景,更是一個體驗不同文化的機會。”夏天說,她已經換了兩本護照了。
“留學有一個詩意的名稱,叫游學,每到一處,我都會先看當地的國家博物館,感受他們的歷史文化。”王君說,留學是一種既能讀萬卷書,又可以行萬里路的方式。
鄭女士在某中央級媒體工作了10多年,申請自費到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媒介管理碩士專業學習充電。這個專業的大多數學生都有媒體工作經歷,有巴西的名記者、非洲的名主持人、中國央視的紀錄片制作人等,大家對于留學有著更清晰的目標和認識,小組作業常常讓英國老師眼前一亮。“這一年的收獲非常大,是在工作中得不到的。”她說。
但想家,貫穿了很多人的留學時光。
每逢佳節倍思親,只有身在異國他鄉才能真正體會這句詩的意義。“基本上每周都會跟家人視頻聊天,平常日子倒也沒什么,但是在跟團圓有關的節日里視頻,就不一樣了。”王君說,大家會假裝收拾擺弄手邊的東西,就是不看鏡頭,就怕看一眼鏡頭那邊的家人,眼淚會忍不住流出來。
“每到一個地方,每看到一處風景,腦海里冒出來的第一個想法都不是‘哇噻太美了’,而是‘什么時候我能帶爸媽也到這看一看’。”袁夢焰說。
“想家,也想國。”在國外,夏天最愛吃的是中國菜,最想聽到的是鄉音。“有時候走在路上經常會有陌生人用‘你好’跟我打招呼。”夏天說,“我想,這就是國家強大的一種表現吧!”
中國駐法國大使館教育處公使銜參贊楊進說,過去3年,每年到教育處開具《留學回國人員證明》的人員總數呈逐年遞增趨勢。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在中國越來越開放的大環境下,思鄉的情感、文化因素和國內越來越好的經濟前景和發展環境,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海外留學人員選擇回國發展。據統計,2016年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43.25萬人,較2012年增長15.96萬人,增幅為58.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