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數字化家長 化被動為主動
“心智未成熟的兒童、青少年,更急切在社交媒體上尋求被肯定、被接受,更容易出現焦慮。”培拉特說,擔心子女沉迷網域,甚至掉入網域的陷阱,家長必須化被動為主動,成為跟得上時代的“數字化家長”。
“我們長大的過程沒有這樣的經驗,這是現代家長的全新挑戰。”培拉特說,“沒有長輩可咨商學習,放任、被動的家長,只有讓子女占上風,交出教養的主控權。”
擁有一對13歲和9歲子女的培拉特,在9月5日秋季開學前一日,與兩個孩子分別安排一對一會談,完成“換約”,確認哪些手機的應用程序App能全權使用,哪些能在被監控下使用,每日上網時間多少與違規的后果等條款,這樣的契約關系,必須針對不同子女,量身訂做。
“家長根據子女的成熟度、自我控制能力、新型手機與App的功能等,階梯式逐步引導。”培拉特常以過馬路為例說,父母攜帶幼兒過馬路,總是從手牽手、耳提面命開始;下一步,放開子女的手,在旁觀察是否能自己注意兩方來車;接著,站在窗戶看著子女獨自過馬路;這階段性引導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子女能獨立而安全出門、闖蕩世界。
簽訂數字契約 父母貫徹執行
培拉特說,在他的數字親子診療室內,他通常建議家長“數字化”自我裝備的幾個步驟:一、家長理解孩童和青少年用智能手機、上網和社交媒體的潛在危險;二,做好安全防護,了解子女使用的數字用品的安全設定功能并善加使用;三、視子女自制力與成熟度,逐步開放權限,放松家長管轄權;四、親子簽約,帶領子女做個數字時代下負責任的網民,并設定違約的后果且貫徹執行。
培拉特不贊成父母以保護為由,高壓限制子女上網或禁止擁有手機,因為“這是擋不住的潮流,而且瞬息萬變。”
至于幾歲才能擁有智慧手機?培拉特說,并無準則,而且根據調查,目前未成年者擁有手機的平均年齡已降到11歲,且還在持續下降。
培拉特說,他的診所常見的抓狂父母,往往因為不熟悉而在數字教養采被動守勢,不想后悔、抓狂,只有化被動為主動。
教育數位公民 家長得打前鋒
給子女智能手機是一條不歸路,培拉特說,這賦予子女的特權一旦給出去就難回收,“我們這一代當家長,必須認清的一點是:你不是在教養未來的孩子,而是教育未來的成人。”
正面迎向數字時代的挑戰,家長得打前鋒,成為子女能信任依賴的“數字家長”,教育出負責、成熟的未來數字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