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印發了《關于新形勢下加強戲曲教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四部委聯合就戲曲教育工作制定專項政策,這在新中國歷史上尚屬首次。”文化部科技司司長孫若風談道。業內人士一致表示,針對目前戲曲教育存在的系列問題,《意見》的出臺恰逢其時。
暑假期間,江西省分宜縣戲劇協會推出少兒戲曲藝術免費培訓課程,傳授當地傳統采茶戲戲曲知識和表演藝術,讓孩子們在悠悠戲韻中,了解傳統藝術。周亮攝(人民視覺)
那么,目前我國戲曲教育面臨哪些實際困難?一線學生和老師有怎樣的切身感受和期待?地方戲人才培養還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招生難、教學難,戲曲教育要尊重藝術規律
戲曲是“角兒的藝術”,其傳承和發展的核心是人才。人才哪里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體系化的職業教育成為戲曲人才培養的主渠道。不過,發展到近些年,戲曲教育,尤其是中職、高職教育,逐漸遭遇了許多問題。
最開始的問題要算“招生難”。“招生難,主要是招優質生難”。山西戲劇職業學院院長謝玉輝觀察到許多大中專院校的戲曲專業招生不理想,“以前學戲曲、進院團是件很體面的事。隨著社會的發展,不少戲曲從業者的生存狀態與其他行業相比并不理想,對學生的吸引力就越來越小,導致報考的學生逐步減少。對文化課的要求低,又使得考生水平總體都不太高。所以優質的苗子就更少。現在,如果是院團委托訂單式培養,有相應保障,則要好一些。”
河北滄州市東光縣文化館組織京劇票友輔導東光縣實驗小學的學生學習“荀派”京劇。傅新春攝(新華社發)
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是具有65年中職戲曲教育歷史的傳統老校,副院長黃珊珊介紹,“近年來,學校包括京劇、昆曲在內的戲曲專業不太容易把行當都招齊,花臉、丑等比較缺乏。此外,由于許多地方戲曲院團的轉企改制、待遇降低等情況的出現,地方戲的報名人數近年來一直不太理想。所以學校也不太敢大規模招生。”黃珊珊表示,不過,隨著國家支持傳統戲曲發展的一系列政策的出臺,比如免學費、校團合作、地方戲非遺傳承中心等的建立,戲曲招生狀況呈現改善的勢頭。
學生入校后,“教學難”又成了學校不可回避的問題。“戲曲的學和演完全不是一回事。如果缺乏大量的舞臺實踐,戲曲學習就只能算‘紙上談兵’。”工老生、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京劇表演2011級中專生劉孟千一,今年考上了中國戲曲學院,對于學校給予他們的諸多舞臺藝術實踐機會,他十分感激。
“我們這里一般中專二年級的學生就有機會登上專業劇場的舞臺,扮上戲裝,由專業樂隊伴奏和專業老師點評,演學結合、以演促學。”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演藝中心業務部主任廖維說,然而,目前戲曲中專生免學費,國家給我們學生每人每年補貼6000元,這筆錢遠遠不夠進行舞臺藝術培養。“學生在專業劇場排演一場戲,不僅要置辦服裝、行頭,還需要樂隊、燈光、舞美等30多位老師參與……投入很大。由于經費緊張,老師基本都是志愿服務……”廖維談道,如果要培養更多人才,就需要更多舞臺實踐,這單靠老師的“志愿服務”肯定是有局限的,“必須加大投入”。
對此,謝玉輝也說,“在我們學校,國家每人每年補貼4000元,這個費用對于美術和舞蹈等大課堂教學的專業應該是可以的,但對于戲曲專業則很不夠。戲曲專業要根據實際做專項提高,不能搞一刀切”。謝玉輝談道,“現如今,戲曲表演專業學生生均成本偏低,已影響到我們戲曲教育工作的進一步開展。為提高教學質量,學校將積極爭取經費,優先照顧戲曲專業辦學經費,盡最大努力提高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