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視覺中國
近日,網絡上流傳著一種說法:喪偶式育兒。這頗為夸張的說法是什么意思?又是如何引起議論的?它其實是指家庭教育中一方的顯著缺失,比如父母中的一方長期外出,或者父母均在子女身邊,但是缺少其中一方的情感支持。
由于我國很多家庭默認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分工,這使得一些男士在初為人父時顯得無所適從,而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又往往因工作繁忙而成了“影子爸爸”。 專家提醒,撫養孩子是父母共同的責任,工作忙碌不應成為缺位的借口,而且父母陪伴的質量比陪伴的時間更重要。
現象:初為人父,他們無所適從
成為一名父親,對于許多丈夫來說,是一件幸福感和慌亂感并存的事情。小胡的妻子預產期在兩個月后,他言語中充滿了對新生命的期待,但被問起具體的家庭分工,他顯得有些無措:“我們已經把寶寶的衣物用品準備好了,可是還沒想過具體的分工,我會更努力賺錢,但照顧小孩的事情可能多數要媽媽來做了。”小胡表示,他的責任就是多陪伴孩子和妻子。
小胡對于即將做爸爸這件事并沒有明晰的概念,規劃也多從感性角度出發。實際上,像他這樣的父親不在少數。于女士有個兩歲的兒子,她為了學習更多育兒經驗加入了一個微信群。這個群里多是80后、90后的年輕媽媽,而她們中的多數,在生育后的第一年,都會面臨一個問題:父親的無所適從。
“在孩子剛出生時,他并不知道怎樣做父親。下班回家就坐下打游戲,周末睡懶覺,想出去玩不想帶娃。”于女士笑稱,孩子剛出生時,丈夫看到孩子哭鬧時,就顯得慌張,總想求助自己。
這個育兒微信群里,有不少母親生育后就辭了職成為全職媽媽。而妻子這樣的犧牲和投入,似乎給了新手爸爸們更多“偷懶”的機會。全職媽媽李女士今年剛生二孩,大女兒已經5歲,但是孩子的爸爸仍然顯得“不夠專業”。“工作后回到家就玩手機、打游戲,很少做家務,也不怎么會照顧孩子。”李女士雖然認為母親應該承擔更多照顧孩子的責任,但還是希望孩子的爸爸能多幫幫手。“還好,大女兒長大的同時,他也開始更多參與教育孩子的任務,比如帶她出去玩、接送她上下學、開家長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