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深圳新聞網首頁 > 經營中心頻道 > 美食 > 秀色可餐 > 

還記得黃浦江畔,那一碗蔥綠湯清的陽春面嗎?

2018-04-25 08:42來源:央視網

原標題:還記得黃浦江畔,那一碗蔥綠湯清的陽春面嗎?

上海人愛吃面是出了名的。面癡眾多,面館林立,澆頭花樣百出,但偏偏有一碗面,在許多面館里都難覓蹤影。

銀絲細面臥進湯里,挑一勺豬油,撒一把蔥花,這清心寡欲的佛系面條,就是老上海人念念不忘的——陽春面。

1 | 陽春面一點也不陽春

陽春面并不專屬于上海,蘇州、揚州、無錫、高郵各地都有自家熟悉的做法。不過,今天先來聊聊上海人記憶中的這碗面。

說白了,它就是一碗清湯光面,許是叫起來不夠體面,便冠了個“陽春面”之名。其實買上半斤切面,自己在屋里廂就可以做起來。

稱面條回家下面的阿姨爺叔

最最“低配”的版本,甚至不需要高湯,碗底放一撮味精、半勺豬油、一點生抽,用開水沖開,盤上象牙白的 細絲切面,撒上蔥花,即可上桌。

升級一點,就是不放味精,將白開水換成吊足了鮮頭的高湯而已。

2 | 老上海心中陽春面的腔調

在老一輩人的記憶里,肩挑扁擔的陽春面小販,從弄堂口顛顛走來。一頭是筒子骨吊的高湯,另一頭是下面的鍋,面攤架好,大口圓碗一字碼開,放好調料,來一個客人,下一勺面。

碼頭上的飲食攤,一碗即燒即食的陽春面

這“一毛錢一碗”的陽春面,在空氣中漾開豬油的香氣,在物資匱乏的老時光里,是廉價又不失體面的美味。

簡單歸簡單,腔調要足,體現在一碗陽春面里,就八個字:湯清、面健、油香、蔥綠。

湯清

湯是否清澈見底,直接反應下面人辦事體是否講究。面湯不用下面水,面條出鍋后,過一道涼白開,去除浮余面堿。高湯細面兩清爽,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面健

陽春面的面條沒有任何掩護,沖鋒在第一線。活兒不好,會被當場擊斃。

這樣的面條,從軋面、下面到盤面,要如行云流水。

水、面粉、堿比例配好,和成面團,軋成長方條形面片,將面片折疊,用機器反復滾軋幾道,才能充分上勁。

面條比龍須略粗,軋面機有固定刀口,這粗細能輕巧而快速地浮于沸水之上。

撈起后投入一旁的冷水鍋,清涼一激,彈韌自成。最后長筷撈起,甩進漏勺瀝水,筷勺并用,三折一堆。

油香

勞動人民靠筷子尖的一小塊豬油,熬過了最艱難的歲月。即使在什么都吃得到的今天,一勺凝若玉脂的豬油,仍然是許多食物的靈魂解藥。

蔥綠

素面朝天,總歸不夠體面。蔥花就成了整個團隊中的顏值擔當。

上海本地的小香蔥,口味不似大蔥辛辣,但香氣更靈光。去頭去尾后切成蔥花,密密地鋪撒在面條上,就像初春濕土間的嫩芽,生趣盎然。

3 | 再尋一碗記憶中的陽春面

“以前住在富民路新樂路時,路口面棚下的最好吃呀!現在吃不到這個味道了。”

陽春面成了老一輩上海人心頭的朱砂痣,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于是他們只能在標榜“上海傳統陽春面”的 逸桂禾,一解望梅之渴。

逸桂禾前身是“辣肉絲面館”,老板一臉兇相,罵走不少客人。改名逸桂禾后,重口辣肉絲不再主打,開始還原一碗老上海陽春面,老板也不太出現在前堂。 老客不記前仇,新客只管吃面,鳥槍換炮又鬧忙了起來。

新店干凈清爽,毫無本幫面館的油膩感

主打陽春面的底氣,就從自己軋面做起。除了供應堂吃的面條,臨街的外賣窗口,餛飩皮、餃子皮和各種粗細的切面,一天要賣掉四五百斤。

老師傅看到年輕食客,免不了多說幾句:“別拍照了,趕緊拌呀,面要坨住了。”或是:“從碗底抄,調料全在下面呢。”

陽春面

陽春面標配的打開方式是:“qie個則面,儂要先qie一口湯。”

嗯,湯色如茶,清澈透底,微漫過“觀音頭”,表面浮一層打著旋兒的油花花。

喝之前尚怕太油,沒想到竟能喝掉大半碗。豬油香氣不多不少,湯底據說是兩撲頭,一道葷一道素,花幾個小時吊出來的,無論用了幾樣食材,在口中漾開的滋味,確實和諧可愛。

面條咬開,每一根都有粉白的筆芯。喜歡軟面的客人或許覺得“夾生”(點面時可囑咐要“軟面”),但偏愛硬面的我,十分喜歡這樣“旋轉、跳躍、不停歇”的韌彈度。

不吹不黑,這碗陽春面,讓我第一次放下對澆頭的執念,一心吸面。

實在耐不住寂寞,可以搭份百葉結鹵蛋

本店絕配

嘗到了陽春面的好,忍不住吃一下其他面。

密密麻麻的菜單正中央——“本店絕配”成功引起我的注意:蔥油拌+咸菜+辣肉+肉餛飩(4只),39元,好的,來一客!

蔥油拌面本身還算優秀

結果這套絕配,差點讓一起吃面的上海小伙伴絕望。

上虞咸菜又甜又咸,辣肉熱辣,粒粒油光四射。兩份澆頭單吃都重口到面部肌肉失調,再搭配咸香油膩蔥油拌面,令人實在無福消受。

辣肉

不知道把蔥油拌面換成陽春面,會不會更配?

酒香鮮肉大餛飩

“絕配”里的肉餛飩,就是菜單上的酒香鮮肉大餛飩,單點是一碗8只,賣26元。

一般面條做得好都搭著賣餛飩,做餛飩皮子時,水的比例通常比做面條多,皮子更濕滑柔軟,筋度不用那么大。

但逸桂禾的餛飩皮屬于硬漢派,挺刮硬氣,不服軟。豬肉餡滿滿,料酒香濃郁,但還是太咸。

湯底估計也放了豬油,撒了胡椒粉,熟悉的配方,熟悉的滋味。個頭是真大,半碗下肚就打飽嗝了。

牛肉牛肚干拌面

牛肉牛肚干拌面,是另一碗值得被安利的面。料下得足,價格也不得了。

手指粗的牛肚塊,處理得干凈爽口,牛肉香氣也到位,碗底先鋪好醬料,用掛得住醬料的小圓粗面,撒上紅的辣椒面、綠的小蔥花,再配幾片青菜葉。 吃前用筷子從下往上,挑拌抖勻。

若不心疼荷包,可以再配一碗牛肉湯。

多數頭一次來吃面的客人,都會選擇困難。坐在收銀臺的店長則會優先推薦紅燒牛/羊肉面, 價格辣手,直逼臺灣之光“鼎泰豐”。

我也吃過一回,肉塊大而酥爛,湯底用了牛/羊肉高湯,可是太甜,不是我的菜。

4 | 越簡單的面,越難做好

簡單的面,做不好丟人;做得再好,也掙不了幾個錢。因此,敢以一碗陽春面作招牌的老板,多少有點傲骨。

我們也探訪了其他面館,比如開成連鎖的“十月紅燕”,說是湯底除了用筒子骨、老母雞、火腿吊味,還用到了干貝。無奈喝起來 咸有余鮮不足,且湯色略渾。至于面條,下得偏軟,丟了筋骨。

還有一些面館,興許覺得自家這碗實在稱不上“陽春面”三個字,索性只叫它光面,也不寫上菜單。

于是回頭再想逸桂禾,17元/碗的陽春面,也許是貴在“難得”。

個么(上海話,相當于“那”),順帶安利一個開了幾十年的切面店吧,就在離逸桂禾不遠的合肥路——華良切面店。

師傅和軋面機,都是糧食局的元老。國有單位解散后,他們帶著機器依舊做面,做上海人離不開的切面。

這里的一切都被撲上面粉,包括師傅的臉頰、眉眼和鼻毛。

每天這里要走掉上千斤的面,除了街坊鄰居,黑板上的訂單,來頭大得嚇人——檢察院、區政府、黃浦法院……

店里獎杯林立,3元/斤的切面童叟無欺。

實在忘不掉陽春面,那就來這里買一份回家——為自己好好熬一鍋湯,也許還能覓得記憶中的熟悉味道。

[責任編輯:鄭媛]

新聞評論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欧美精品免费专区在线观看,欧美无遮久久精品电影,精品精品男人的天堂国产
日韩乱偷中文字幕 | 日本精品一二区性爱片 | 中文字幕在线中文一页 |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观看首页 | 日韩国产欧美亚洲精品一二三区 | 亚洲小电影在线观看的网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