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10月21日訊 近年來,全球政治經濟格局深刻演變,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此大背景下,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中國把握自身命運、應對世界變局之戰略選擇,是中國長期經濟格局之再定位。商業銀行應準確把握新時代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新變化、新趨勢,深刻理解國家推動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之精髓要義,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行穩致遠。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將對中國經濟產生深遠影響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中國在世界經濟格局再平衡過程中的重要戰略應對,將對中國經濟從全局到區域、從宏觀到中微觀的各個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
"東部沿海三大都市圈+中西部崛起"的區域發展新格局將逐步形成。過去,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心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中西部地區發展相對落后。但在新形勢下,東部沿海外向型經濟發展空間或將長期受到擠壓,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戰略意義更加突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中國經濟區域發展戰略重心將從"沿海優先"轉向"東部沿海三大都市圈+中西部崛起"的新格局,中西部崛起將更好地與長三角一體化、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形成良性互動的區域經濟循環體系。國家將在進一步鞏固三大都市圈經濟發展優勢的同時,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支持,擴大中產群體、拓展新的消費增長點。目前,中國經濟東西部之間差距仍然較大,如果實現均衡發展,投資和消費增長空間巨大,將有助于夯實"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基本盤。
擴大消費內需成為內循環的核心關鍵。做大消費市場是化解國內巨大產能、暢通國內大循環的核心關鍵。內循環以滿足國內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重點是完善三方面布局:一是做大中產群體,培育壯大消費內需,提升消費空間;二是從供給側下功夫,打造與消費需求相匹配的高質量供給體系,提升消費品質;三是加強消費基礎設施建設,多渠道構建消費場景,打造消費新模式,提升消費體驗。最終通過打通國內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發揮中國超大市場規模優勢,帶動國內大循環體系的持續發展。2019年,國內消費在GDP中的占比為55%,較美國等發達經濟體70%以上的水平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擴大有效投資需求成為促進內循環的重要抓手。消費內需的提升是慢變量,而投資需求的擴大是恢復市場信心、促進經濟內循環的快變量。新形勢下,投資的領域和方式將有所變化,重點圍繞"兩新一重"等領域擴大有效投資、開拓投資新局,補短板、強弱項,避免造成新一輪產能過剩;同時,激勵民營企業家重拾信心再出發,推動民間投資更多參與國家各領域重大項目建設,鼓勵更多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特別是發揮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擴大科技創新領域投資,加強科技創新和技術攻關,強化關鍵環節、關鍵領域、關鍵產品保障能力。
產業鏈供應鏈固穩成為暢通雙循環的重要基石。產業鏈供應鏈的完整、穩定關乎國際國內兩個循環的暢通和國家經濟的安全。產業鏈供應鏈穩,生產運行才能穩;生產穩,企業經營才能穩;企業穩,就業民生才能穩。盡管中國超強的制造能力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但制造能力的發揮需要建立在完整、穩定的產業鏈供應鏈布局上。未來,中國將著力推動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現代化水平,承接外資撤出后留下的市場空間和制造業產能。重點是鞏固并形成三方面優勢:一是鞏固傳統產業優勢(穩鏈);二是強化優勢產業領先地位(強鏈);三是加快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未來優勢(補鏈)。同時,在空間布局上,東部、中西部以及東北地區的產業布局將形成一定的梯度,體現國內大循環的產業比較優勢。
以更大力度的開放鞏固國際循環是應對外部挑戰的堅定戰略方向。合作發展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永恒主題。當今世界處于全球化時代中的逆全球化階段,但全球化的大方向并沒有改變。中國經濟早已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國內大循環的運轉也離不開全球科技、資本、產業、政策等各領域的協同合作。盡管世界各國間矛盾突顯,但也并非鐵板一塊,歐洲、日本等主要經濟體與美國在很多全球性問題上存在明顯的利益劃分和協調問題,中美在共同應對恐怖主義、氣候變化、新冠肺炎疫情等諸多領域仍有廣泛合作基礎。因此,"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仍然是深化改革開放大局下的"雙循環",不是有內無外,也不是有外無內。強化"內循環"并不意味著不重視"外循環",更不是放棄國際市場單干。可以預期,中國將進一步加大開放力度,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向世界打開大門,以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更大力度的金融對外開放,實現中國與世界市場更深層次的融合發展,贏得更大的戰略空間。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對銀行業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提出更高要求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對中國經濟產生的深遠影響,既為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指明了方向,也對銀行業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是需要切實提高站位,更好地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商業銀行應從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保障國家戰略落地的角度,拿出更多實效舉措、創新服務方式,推動完善"雙循環"的空間布局。比如,全力支持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動形成三大國際級城市群,打造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特別是服務上海發揮對內對外兩個扇面的樞紐作用,推動上海成為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連接;進一步加大對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金融支持力度,探索金融服務"一江一河"流域綠色發展新模式;創新支持雄安新區和海南自貿港建設,助力這兩個以改革促發展的重點區域實現突破性發展。
二是需要進一步加大金融創新力度,更好支持做大消費內需基本盤。商業銀行應充分發揮走在科技應用最前沿的優勢,加快推動銀行零售業務轉型,利用各類新興技術搭建平臺、豐富場景,賦能社會百業,實現經營的數據化、線上化、智能化、個性化和生態化,提升消費的可得性和便利性,讓金融無感隱沒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和民生。同時,加強對直播消費、在線教育、網上娛樂、線上醫療等新型消費、升級消費領域的金融服務,培育消費增長新引擎,進一步挖掘消費內需發展潛力和市場空間。與此同時,還應利用好各類金融科技,持續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尤其是加強對消費者個人隱私信息的保護,為培育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消費內需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三是需要圍繞重點關鍵領域,全力支持擴大有效投資。持續加強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的金融支持,為雙循環體系供需兩側的暢通夯實基礎;進一步加大制造業特別是高技術制造業中長期融資支持力度,運用各類創新政策工具提升對綠色金融、普惠小微等領域服務的差異化和精準性;綜合運用股、債、貸等各類金融工具,提升服務科技企業的能力,在各細分領域扶持培育一批具有核心關鍵技術的科技"獨角獸"企業,推動形成國內科技大循環,助力數字經濟實現爆發式增長。
四是需要加強金融精準支持,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完整穩定。當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格局正加速重構,國內產業鏈供給鏈面臨較大沖擊。商業銀行可利用區塊鏈、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構建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精準掌握產業鏈供應鏈運行狀況,暢通資金流、信息流和物流,打通產業鏈供應鏈的堵點斷點,運用金融力量助力企業組織生產,更好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運轉。對于行業龍頭或核心企業應進一步加強資金支持并提供綜合金融服務,確保不出現產業斷點;對于供應鏈上下游的中小微企業,應運用生態思維、產業金融思維,提升批量化獲客及金融服務的質效。此外,商業銀行還應著力提升并購金融服務能力,助力國內制造企業轉型升級。
五是需要把握政策機遇,穩步推動形成開放經濟新格局。商業銀行應利用好國家在上海、深圳、海南等區域試點更大力度開放政策的契機,把握政策紅利,更好推動中國經濟全面融入世界經濟發展。要以金融制度創新和對外開放為引領,發揮自貿金融、離岸金融、海外機構等聯動發展優勢,加快產品服務創新,助力"一帶一路"倡議和國內企業國際化發展。同時,積極支持和服務金融要素市場建設,深化與國際先進資產管理機構的合作,加快發展資產管理和資產托管業務,更好地服務境外投資者參與國內資本市場投資,推動上海成為全球人民幣金融資產配置中心。
浦發銀行勇當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排頭兵
浦發銀行將深刻理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核心內涵,緊緊圍繞新發展格局下中國經濟的轉型方向和突破重點,主動擔當、積極作為,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做實做強做優。
一是舉全行之力做好謀篇布局,更好地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浦發銀行一直以來都高度重視并積極支持長三角一體化、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各項國家重大戰略,加強金融服務頂層設計,舉全行之力推動各重大戰略落地見效。以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為例,浦發銀行在業內率先通過總行層面的體制機制創新,聯動各區域分行、集團子公司,統籌運用各類資源進行對接。截至2020年7月末,浦發銀行在長三角區域內貸款余額1.26萬億元,居股份制銀行首位。下一步,浦發銀行將在深耕長三角的同時,持續服務好其他重大區域戰略,更好推動形成國內經濟大循環。
二是持續深耕科技金融,更好地服務國內產業鏈供應鏈提升穩定性和競爭力。浦發銀行一直致力于探索科技金融新模式,助力培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優質科創企業,推動國內產業發展高端化。2019年下半年以來,以科創板設立為契機,打出"融資+融智+融技+投資"服務組合拳,為科技企業提供全周期、全流程、跨市場、智能化的金融服務方案。截至2020年7月末,143家科創板已上市企業中,有105家是浦發銀行的合作客戶,占比73%。下一步,浦發銀行將繼續探索創新,更好地服務國內產業鏈、供應鏈的穩鏈、固鏈。
三是持續提升普惠小微金融服務能級,更好助力實體經濟穩企業、保就業、促消費。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浦發銀行堅定貫徹落實中央策略部署,持續加大對受疫情影響企業、普惠小微等市場主體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出無還本續貸、延期還本付息等多項舉措;主動讓利實體經濟,疫情以來新發放貸款平均利率3.78%,最低利率僅3.05%;積極支持抗疫特別國債發行;強化科技賦能,推出各類"無接觸"服務,支持企業復工復產和社會民生;積極助力各類購物節,推動消費復蘇。下一步,浦發銀行將加快數字化技術應用,提升服務普惠小微能級,助力穩企業、保就業、促消費。
四是持續推動自貿業務創新,更好地服務新一輪對外開放和國內國際雙循環互促共進。在自貿區探索實施更高水平、更大力度的改革開放,是新一輪對外開放的重大創新舉措。浦發銀行堅持以上海自貿區及臨港新片區為試驗田,持續打造自貿、離岸、海外分行、境外投行四位一體的國際金融服務平臺;加快推動本外幣一體化跨境資金池等各類創新業務,提升跨境金融綜合服務能力,滿足境內外企業的各類跨境金融需求,促進國際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便利化,助力"一帶一路"倡議深入推進。下一步,浦發銀行將發揮自貿金融領先優勢,繼續加強創新,更好地服務中國融入世界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