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險資舉牌上市公司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尤其是寶萬之爭,更是使得險資舉牌成為熱門話題。前海人壽,富德生命人壽、國華人壽以及安邦系旗下的人壽、保險公司等十幾家險企不惜巨資頻繁舉牌A股上市公司。數據顯示,2015年下半年已有近10家保險機構舉牌20余家上市公司,花費約1300億元。
雖然各險企舉牌上市公司的手筆都不小,但要數富德生命人壽最“闊氣”,據了解,富德生命人壽四次舉牌浦發銀行花費均在130億以上,12月8號這次舉牌更是大手筆,花費了接近180億,成為今年單次舉牌花費最大的險企。
浦發銀行12月8公告稱,截至2015年12月8日,富德生命人壽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的集中競價交易系統,購買浦發銀行普通股A股累計已達約37.307億股,合計占浦發銀行普通股A股總股本的20%。這是近三個多月時間內,富德第四次舉牌浦發銀行。
有分析人士指出,部分積極舉牌的公司是平常銷售風格較為激進的公司。傳統保險公司這兩年重結構轉型,大力發展個險渠道,公司能夠從中獲得穩定的利潤來源。而一些發展時間較短的保險公司,搭人力渠道已沒有優勢,銀保、互聯網等成為其銷售主渠道,高收益、高現價的分紅險、萬能險能夠最快時間獲得保費,走資產驅動負債道路,相應配置要求也更激進,蘊藏風險肯定也較高。
長江證券分析師劉俊認為,險資舉牌的直接動力來自于股權投資的收益率優勢和非標市場準入的差異性。以上市險企為例,資產端股權、非標、企業債/國債收益率分別約為10%、6%、4%~5%,股權和非標收益率優勢明顯。中小險企非標配置基本達到上限,同時非標中主要為信托,獲得其他優質債權計劃、資管計劃的能力偏弱,因此優質股權配置成為重要方向。
險資2016年或海外尋找投資機會
隨著保險機構在國內相關產業鏈布局的縱深,出國尋找新的投資機會也成為保險機構2015年購物車的“大件”,買買買毫不手軟。
2015年初,中國平安斥資3.27億英鎊購得大型寫字樓倫敦塔廣場(TowerPlace),隨后與中國人壽聯手鐵獅門(TishmanSpeyer)斥資5億美元收購名為“Pier4”的波士頓4號碼頭地產項目。10月底,中國平安宣布與美國BlumbergInvestmentPartners成立地產合資平臺,初始投資組合包含多個核心市場全新物流資產,項目價值超過6億美元,投資組合進一步多元化。
保險機構率先走出國門的代表安邦保險在2015年也沒落后,先是在2月以約合1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韓國東洋人壽57.5%股權,同月又以約1.5億歐元的價格收購荷蘭VIVAT保險公司100%股權,代表中國企業首次進入荷蘭保險市場,11月宣布以每股26.8美元的價格收購美國信保人壽保險公司,拿下其海外并購之路第六大2016年保險機構應該會加大海外資產的購買力度,國內高等級固定收益資產已經相對較少,且人民幣在持續貶值,未來匯率肯定會國際化市場化,這期間合理利用外幣資產對沖匯率風險是一個必要做法,尋找長期、優質的海外資產是對沖本國降息周期的方向之一。同時,保險機構可以借助‘一帶一路’的政策契機,加快海外布局。